从那以后,鲜于仲通便有了一种投机的心理,他很清楚自己的斤两,所以绝不亲自指挥战斗,若遇战事便马上找能干的人帮忙,俗称“抱大腿”,胜了是自己的功劳,败了当然是指挥的人背锅,比如当年平南诏国之乱就做得很完美,让出指挥位置,胜利后好处全是自己的,可谓低风险高收益。
所以鲜于仲通出蜀后才如此急于寻找王师,想与别的王师合兵,果断交出指挥权,自己默默坐在角落等着收获便是。ii
当他得知顾青的安西军离他不远后,更是喜不自胜。
顾青,老熟人了,做人聪明识进退,征战也颇有本事,短短数年便靠军功而晋爵县公。整个大唐王师被叛军打得抬不起头,唯独安西军一胜再胜,成为平叛之战中不可多见的亮点。
三万蜀军若与安西军合兵而战,功成名就的可能性很高。
这一刻,鲜于仲通像一位久经风浪的股市韭菜散户,用充满睿智的头脑衡量资本的得失,三思之后,决定将所有的积蓄全部投在顾青这支蓝筹股上。
此战若胜,会所嫩模,此战若败,顾青背锅。
于是鲜于仲通果断决定往东开拔,全军开赴邓州,与安西军会师。
不得不说,鲜于仲通不是蠢货,他至少对自己有着非常清醒的认知,他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从来不干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如果不得不干,那么,找个人背锅最合适。ii
权力?不重要。在他不擅长的领域,掌控权力远远不如一场记在他名下的胜利。
交给谁指挥都可以,重要的是他对三万蜀军仍有绝对的掌控权,他有随时喊停并退出的权力。
这是典型的文官思路,鲜于仲通的小算盘将文官的秉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行军半月后,三万蜀军终于来到安西大营附近。
离安西军大营还有三十里时,位于中军的鲜于仲通便发现附近山林里斥候的身影若隐若现,前锋不时看到一匹匹快马奔向大营方向,显然是向大营禀报不明兵马的军情。
鲜于仲通看在眼里,对安西军将士的素质不由称赞不已。
这才是一支精锐之师的样子,虽然蜀军也是边军,常年在边境与吐蕃有着大大小小的摩擦之战,但相比之下,安西军比蜀军似乎更强上许多。
离安西军大营尚有十里地时,一支骑队静静地在山道中央等着蜀军,骑队为首的是一名偏将,约莫是看到了蜀军的旌旗,判断出这支应是友军,这才亮出身形询问。
当得知是剑南道节度使府的勤王军队后,安西军这位偏将很有礼貌地朝鲜于仲通行礼,然后告退。
当三万蜀军到达安西军大营辕门外时,发现辕门外数千安西军将士披甲静立,队列整齐朝蜀军按刀为礼。
顾青站在队列前,微笑望着远处下马后快步走来的鲜于仲通。
片刻后,二人相对而立,互相行了一礼。
“鲜于节帅,久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