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战国侠义> 第一百章 义救熊完(2/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一百章 义救熊完(2/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起点文学
  

  熊完回去后不久,顷襄王便魂游巫山不再返,于是太子便成为“孝烈王”。

  黄歇被送回后,孝烈王酬谢他的扶助之功,官拜相国,封为“春申君”。

  后来他也广纳门客,成为与孟尝、信陵、平原齐名的“四大公子”之一。

  当然,他们君臣也把信陵君的帮助铭记在心。

  后人只知颂扬信陵君“名扬四海”。

  其实如果他不能给别人以无私的援助,谁又肯那么心甘情愿地替他卖命?

  但是,有些人仅仅对他伸出“援助”之手还不足以换取他的“心”,他是谁呢?

  又一个人物走上历史舞台。

  信陵君有一种业余嗜好就是断案。

  他认为从事这项活动有助于提高调查了解、分析判断的能力,当然也有“究真凶、洗冤枉”的作用。

  所以他虽不是司法人员,却要求各地方长官把曲折难定的案件都要向他呈报。

  在现代,这种行为属于“不合法”,但那时他是“王弟”,只得遵命。

  新乡县王敬轮值戌边,家里养着六头母牛没人照顾,就送到舅舅李进处。

  过了三年,已繁殖到三十多头,王敬回来时,李进却说牛死了四头,只把剩下的两头老牛归还。

  王敬不信:

  “牛的繁殖规律是三年一变五,该有三十多头了,怎么我的六头牛却只剩了两头?”

  就到县里去告。

  但只凭“规律”没有证据,县官也无法判定。

  王敬失去资本,生活困难,告个不休,竟成棘手之案。

  由于门客们有冯谖管理,信陵君的时间充裕多了,看过这个案卷就去找辛环:

  “走,咱哥俩看看去。”

  以他俩的马力,跑到新乡县也只到巳时。

  为了不打扰县令,两个人先找一个小饭店,买些包子馒头提前用午饭。

  这里是交通要道,往来人多,免不了就得一张桌上坐四、五个人,信陵君的桌上就又坐进一位老者。

  信陵君看老者的举止神态和穿戴衣服,是个朴实的农民,就向老头打听:

  “这三年五头牛的说法可靠吗?”

  老头笑笑:

  “这是‘算’出来的,当然有道理。

  你看,第一年,大牛生一条小牛;

  第二年,又生一条小牛;

  第三年,大牛和长大的小牛各生一头,合计不就是五头?

  可是头一条小牛必须是母的,中途还不能夭折。

  所以理论上的计算与实际情况不一定相符。”

  老头说的很有道理,信陵君心里有了基本底码,来到县里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县令。

  县令立刻派人把李进带来质问他:

  “昨天县里抓住两个盗牛贼招供说:

  偷了一群牛都交给你了,你把牛藏到哪儿了?

  快说,要不也按贼处置!”

  李进哭天喊地大叫冤枉:

  “我是在大林子里藏了三十多头牛,可那是我外甥寄存的六头牛繁殖的啊!

  我是个出名的老实人哪敢通贼?”

  县令就把藏在堂后的王敬叫出来问:

  “你确实在李进那儿存了六头牛吗?”

  王敬应承,李进高兴的喊:

  “青天大老爷!我没瞎说吧?”

  县令笑了:

  “既然你说了实话,那就把牛还给王敬吧。”

  李进这才想起,以前自己是说了假话,只得把牛全部还给王敬,但县令按信陵君的吩咐判给李进五牛:

  他替你养了五年也挺辛苦,可每年给他一头,二人皆大喜而去。

  回去的路上辛环评论:

  “你这一手还真让人出口气!

  但这个可恶老头那么贪,应该受罚才对,为什么你倒给他牛?”

  信陵君叹口气:

  “老头的贪是因为穷,给他几头牛有了资本,过几年生活过得去了,也就不会干坏事了。

  能成全一个人,就不要把他逼到绝路上去。”

  哥两个正说笑着赶路,忽见旅店门前的柱子上绑着一个人,被店小二和围观的人殴打唾骂。

  心中不忍,就喝令众人住手,问那被绑的:

  “他们为什么打你?”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