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军喜欢割下别人的头,却舍不得自己的头被割,为了逃命,秦军乱了……
白起,蒙骜不亏是大将之才,在已经溃乱的状态下竟然又把部队收拢成序,边战边退回到大营。
可惜他们不知道李牧只有一千人,否则肯定要跟李牧大战一场,也许能反败为胜。
当然李牧也不会傻到跟他们恋战。
白起这次行动没受多少损失,不算大败;
廉颇也就没立大功,仍抵不上失城丢地之过。
连李牧也不去认真执行收复失地的任务,反而热衷于跟着廉颇转,更让赵王和平原君心里不痛快。
坦率地说,他们也知道白起与廉颇对敌是处于劣势,但越是廉颇得胜他们就越生气:
你廉颇既然能够打败白起,为什么不乘胜追击,赶快打跑秦军,大家好关起门来安享太平?
总是处于战争状态,谁能吃得香、睡得稳啊?
面对一道道催促出战的命令,廉颇不得不向朝廷做详细解释:
“白起是勇冠三军的名将,屡挫之后,愤火中烧,心生俱死之心。
其势甚锐,绝不疲软,此时出战,无论胜负,双方的损失都会非常惨重。
但秦军远离本土,运输给养跋山过河相当困难,所以他们利于速战,不耐持久;
我军只要守住国门,不损一将不伤一卒,时间一长,就能把秦王拖得另寻别策。
到那时秦军锐气三鼓已竭。
我军则蓄势待发,一举出击,用很少的损失就有取胜的把握。
收复上党不过稍带一角……”
廉颇的解释很有道理,赵王和平原君只得按下那颗怦怦乱跳的心,等着好消息。
但上党这块肥肉还没吃到嘴里,先惹上一身腥。
拿着廉颇开的这张“空头支票”心里怎么说也不舒服。
其实,此刻最着急的是白起。
时间一拖就是半年,虽说夺回上党总算能聊以塞责。
但堂堂武安君带了这么多军队,用了这么长的时间,只取得这么一点点收获,便被阻于长平之前?
不能再东进一步,连他自己都觉得脸红。
更重要的不是他的脸面。
按照秦国规定,每个军官带多少军队出征,应获得多少战利品,都有“量化指标”。
完不成这个指标,要受处罚。
做为一个将军,他更清楚,三十万大军每天消耗的作战物资都是一笔巨大的数字。
长期拖下去,不仅运输困难,国内也很难支撑。
长平一带荒无人烟,上党各地均是空城,根本做不到就地取粮以战养战,所以他必须速战速决。
如果廉颇敢在战场上同自己面对面的较量,尽管都是名将,他自信还有取胜的把握。
可是这老家伙太狡猾了,想尽一切办法,老滑头就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急得白起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唇上起了一溜大火炮。
正在白起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时,忽有急报:
秦王派楼缓前来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