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战国侠义> 第一百一十二章 共赴国难(1/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一百一十二章 共赴国难(1/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起点文学
  为了报答援引之恩,范雎任丞相以来,多次提拔王稽。

  王稽在秦国也算个不大不小的人物。

  这次又乘大清洗后军中空虚,给他安排了一个“前将军”的职务。

  尽管承认赵军还有一定的防御能力,但在范雎看来,两年的时间不会有很大的恢复。

  一群老弱残兵,拼命的决心再大,精神没有物质的基础,还能坚持多久?

  为了给王稽一个建大功的机会,便推荐王稽率十万大军做先锋。

  秦王也认为攻下邯郸十万大军足矣。

  由于随后还要发动一连串的大型战役,他不能一次就投入太多的兵力。

  这是实现多年梦想的开始,大军出发前,举行了一个隆重的欢送仪式。

  秦王站在高台上,对出征将士进行了空前的大检阅。

  一队队步伐整齐的士兵经过检阅台时,呼声如雷。

  秦王望着长长的队伍似浑浊的黄河水,从自己的眼前滚滚东流,心中涌起一种难以抑制的躁动。

  他坚信:

  这股洪流,一定能像泛滥的黄河水,冲垮一切阻碍、冲遍天下,使六国臣服于秦!

  称帝,做天子的梦想,将在自己这一代成真了。

  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啊,包括当年荒漠中的那些牧马人,请为你们的儿孙后代骄傲欢呼吧!

  那些“在天之灵”怎么表态世人是看不到了,却能看到秦昭王那洋溢地激情。

  他一反素常的端庄严肃,在台上手舞足蹈地高声朗诵起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是一首古代秦国将士们出征时唱的歌,反映了军人们同甘共苦一齐战斗的友谊。

  军中所谓“袍泽之谊”及“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等就是由此歌中引用而来的。

  在秦王引吭高歌的激励下,满怀豪情的秦军,络绎不绝地奔向东方;

  那驾着战车的死神,满载着毁灭和灾难,风驰电掣地凌空而过。

  邯郸军民,又将面临一场血雨腥风的考验。

  听到秦军进攻的消息,“外国人”纷纷撤离这即将成为战场的“是非之地”。

  城内城外乱成一团。

  与他们相反,却有两个人从东方的齐国匆匆奔向大难临头的邯郸。

  四十余岁的这位,就是不负前言,果真来赴赵国之难的鲁仲连;

  较年轻的名叫禽滑继,是应虞卿之邀,由墨家派来助战的。

  二人本来是殊途同归,原来却都不认识,不过相互之间无须隐瞒。

  通过交谈,很快就彼此了解,因“志同”而成为朋友。

  望着人喊马叫的逃难大队,禽滑继不禁叹口气:

  “鲁先生,我真不明白,从古至今一代一代讲仁义,倡道德,而天下的战争却年年不断。

  一仗打下来,少的死伤千百,多则几万数十万,白骨遍野、田园荒芜、国破家残、民生凋零。

  人为什么要打仗、要战争啊!”

  鲁仲连听了他的感慨也叹了口气:

  “是啊,您的师祖墨老夫子为了制止这种人间惨剧,终年奔波于各国,宣传他的《非攻》思想。

  可惜虽有收获却成效甚微,而且还往往是在战败国中受到暂时的欢迎。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