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战国侠义> 第三百四十七章 毒害同门(1/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三百四十七章 毒害同门(1/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起点文学
  李斯本是楚国人,年轻时曾当过管粮库的小吏。

  有一次,他偶然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

  在厕所里的老鼠吃的是粪便,看到人或狗来了,还吓得急忙跑开了;

  而粮仓里的老鼠可以随意吃细米白面,各种粮食,还很少受打扰。

  同是老鼠,生活条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他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

  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而人也符合这条“规律”。

  为了改善自己的地位,李斯拜在当代名儒荀卿门下深造。

  与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同学,完成学业后来到秦国。

  初来乍到的李斯不过是个普通的一介书生,当然得不到重用,甚至找个工作都很困难。

  幸好吕不韦刚“开张”,大量招纳门客,李斯这才有了安身之处。

  默默无闻地坐了几年冷板凳后,终于等到了这次足以崭露头角的机会。

  他决定了秦国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先受到吕不韦的提拔,后又得到秦王的重用,拜为客卿,逐步进入决策高层。

  就在他一帆风顺直上青云之际,一个意外事件又让他跌落尘埃:

  韩国人郑国是位水利工程师。

  为了大量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使其无力再攻伐别国,就劝秦王开修著名的“郑国渠”。

  渠修成后果然扩大了灌溉面积,使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

  但这是客观效果,郑国的主观动机被揭露后,仍被视为“间谍”。

  于是秦国的宗室大臣们就建议秦王:

  “外国人在秦国,都是为本国工作的间谍,还是我们本土的最可靠。

  外国人无论是否犯错,都一律赶走吧!”

  这就是秦国史上有名的《逐客令》。

  李斯当然也在被逐之中,但他却还要同命运抗争,便在客栈里连夜写了《谏逐客令书》。

  先历数秦朝自穆公以来,在由余、百里溪、商鞅、张仪、范雎等“外国人”的帮助下,如何从一个西陲偏邦成为今天的头号强国;

  以说明“客臣”对秦国兴盛的重要性;接着又反驳“排外”观点:

  如果说只有秦国出产的“可用”,则“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

  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因为这些都是“外国货”。

  但是,离开这些,陛下就不能“娱心意、悦耳目”。

  所以您“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

  佩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

  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陛下为什么喜爱它们?

  不就是因为珍贵吗?

  对“物”可以只重价值不论其他;

  对更珍贵的“人材”却不论曲直,非秦国人就一律驱逐出境,这不是重物而轻人吗?

  您把宝贵的人材都赶走,他们就会投奔到别的国家。

  用自己的才能帮助新主人与秦国为敌。

  秦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想让自己不面临危险处境是不可能的,望陛下三思。

  秦王政本就对李斯的印象挺好,讲的又非常有道理,就收回“逐客令”,提拔李斯为廷尉。

  他继续出谋划策,终于帮秦始皇统一中国,他也出任大秦帝国的第一任丞相。

  因此,他可以说是战国末期政治精英中的佼佼者。

  不过李斯在品质上也存有缺陷:

  韩国的韩非是韩王的庶子,与李斯同学。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