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东西,跟后世的钢铁洪流,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东西,可就是这个,和后续的改进型i型坦克,一定意义上面,改变了一战的环境,壕沟战在这样的坦克面前,基本上已经失效了,这也是加速一战结束一个重要武器之一,大量坦克夹杂着步兵,势如破竹的突破了原来固若金汤的壕沟。
杨元钊当然不可能制造这样最初级的坦克,要知道,这个小游民坦克,他的发动机只是103马力左右,这已经是世界上最顶级汽油机,可是对于包头而言,汽油机的马力最大的已经超过了200马力,至于柴油机就更加就没问题,民用的已经达到了250马力以上,强大发动机,可以让坦克跑的更快,也可以让坦克的自重更加的强大,要知道,二战时候,在1936年出产的苏联坦克,大名鼎鼎的t34,他的发动机功率也不过是500马力,拥有26吨的自重,最大时速55公里,续航468千米,拥有76.2毫米的坦克炮,那才能够真正的成为钢铁洪流。
也就是说,如果设计合理,把包头大部分生产能力和军用科技都用上的情况之下,包头可以拥有差不多1930年左右的坦克水平,那对于这个时代的步兵来说,简直是噩梦,一单定型之后,以包头的钢产量和生产能力,生产速度会非常的快。作为一个陆军大国,处于陆军中心的位置,西北首要发展的,永远是陆军,坦克和装甲车这种陆军武器,永远是开发的重点,西北拥有超越这个时代,甚至所有列强的优势。
当时蔡锷等人到来的时候,坦克和装甲车的研发已经立项了,让蔡锷前去实验团,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但是后续的发展,简直是让人应接不暇的,首先,北洋军的到来,直接把蔡锷顶在了前面,在军中的发展,比这样一个空架子的实验性部队,蔡锷更大的作用是在指挥作战之上,事实上的,在军事天赋上面,蔡锷绝对的已经超过了西北军的第一人冯玉祥。蔡锷也不负所望,一直都是西北最值得放心的高级将领,从北洋军到俄军,成功完成了任务,至今在歼灭了十几万的俄军之后,依然稳稳的守在的蒙古的北部,让几十万的俄军,寸步难行。
相对于蔡锷的顺利的。坦克的发展,有些困难了,明明拥有了世界上最大功率的柴油机,1912年的最新柴油机稳定达到400马力,极限甚至可以达到450马力的柴油机。120台,全部在这个实验基地的,各式的装甲钢板,先进的履带,还有最出色88毫米的火炮,这个88毫米的火炮。可以作为高射炮的存在,在这个口径,无论各方面性能,绝对是世界第一,其中甚至掺杂了后世的粉末冶炼材料。杨元钊根据后世的一些印象画出来的坦克图纸。可以说,该给的都给了。
按理说,有了这些东西,组装成为一辆坦克应该很容易,最起码也可以做到实验室出产的样车,可惜这些东西交给这个研究所2年了的,至今连一辆成熟的样车都没有拿出来,这不由让杨元钊感觉到火大。这样的划时代的武器,杨元钊不一定非要在一战之前拿出来,真的当这玩意超过500辆的时候。恐个世界最强大的部队集中到一起,都不够这个钢铁洪流去冲的。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