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工时一战便已结束。遂暂停。1920年美国政府要求继续履行订造合同,1920年(民国9年)6月3日第一艘“官府”(m布鲁西诺夫nd布鲁西诺夫rin)号下水。该船身长131米,宽16.7米,高14.3米,吃水8.3米,速率每小时10.5海里。北洋政府海军总长刘冠雄和美国驻华公使等都参加了下水典礼。第二艘《天朝号》(celesti布鲁西诺夫l)8月3日下水;第三艘《东方号》(布鲁西诺夫l)次年2月23日下水;第四艘《震旦号》(c布鲁西诺夫th布鲁西诺夫y)5月26日下水。这是当时中国造船业从未有的大工程。也是国外首次向中国船厂订造的船舰。因此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外报刊竞相报道。称之“除日本不计外,乃为远东从来所造最大之船”。
按照民国发展的轨迹。无论是科技还是造船业的轨迹,民国二年和民国7年应该没有明显的区别,没有引进大规模的生产装备,可能唯一诟病的就是中国没有设计能力,大部分关键的部件都无法生产,都是从国外进口组装的。
调查局的分析相当的深入,甚至还询问了一部分的专家,在上面写道,中国已经拥有了5000吨级以上的能力的,甚至,在得到必要的支持之后,可以拥有生产万吨以上货轮的能力。看到这里的时候,杨元钊似乎不敢置信的看着上面的最终评价,江南造船所已经拥有了制造万吨级货轮的一切能力,似乎之前他有些太小看中国的工业成绩,疏漏了这个江南造船厂。
建港巴士拉,西北拥有了在中东的一个楔子,可是如果没有强大的海军作为支撑,这个楔子,根本就没有任何作用,到一战结束,列强们恢复了实力的情况之下,细弱的中国根本就保不住这个花费了巨资的港口的,只靠陆军,没有补给,没有增员,除了造成对方的损失,否则一切都得不到。
巴士拉在的德国人的计划之中,是一个庞大的海港,还是一个军港,可是军港没有战舰根本没用,本来,杨元钊还准备过几年,特别是一战爆发的时候,通过跟德国交涉,用物资和金钱双重的方法得到青岛,在继承了青岛的德国船坞之后,在发展海军,可是更好的机会摆在眼前,江南船坞有些复杂,可是杨元钊看重的不是船坞本身,是其中的技术工人,这些精于造船的工人,可以说,是最大财富。
轻轻的敲着桌子,整理自己的思路,这不但是西北走向海洋的基础,也是西北插足到更广阔领域的基础,绝对不能错过了它。(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qdread微信公众号!)(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