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钊并没有这么就完了,他必须简化整体的建设过程,特别是加工时候的难度,最大的更改还是电焊,在800吨上面,杨元钊已经得到了关于电焊方面的工艺图纸,无外乎是焊点方面的设计和加工时候变化,这些之前只能够作为一个基础,逐步的摸索出对千吨级,甚至是万吨级的货船的电焊方法。
事实上,目前江南造船厂之中,关于电焊的实验,已经开始深入了,从原来的800吨级的,逐步的进入到了1300吨级的程度上,虽然还是小型的货船,可是千吨级以上的载重量,也算是小型货船之中的主流,从800吨的推测经验,加上实地的实验,目前进行的非常的顺利。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的话,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可能到明年的时间,可以进入到4500吨级的程度,再过个两年,差不多可以攻破万吨级的瓶颈,这对于一项新技术的普及来说,可以说速度快的超乎想象。
现在,有了评分系统的新功能,一切都变得不重要了,有了几个基础图纸,再设计实验,就不用一艘船一艘船的来造了,哪怕是800吨的小船,造一艘也需要一二十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超过5000吨的起码要2个月,万吨的时间就更长了。
评分系统之中,随便的点击鼠标,把一个部分一个部分的调整,几乎是瞬间,就可以得到效果,然后根据这些效果的,稍稍做出一定的修改,就可以完成一次实验,哪怕杨元钊不是专业人士,哪怕他对于电焊和造船只是一知半解,可以在一体机之中进行尝试,这个变化可以从最终评分之中得出来,到底哪一种电焊,哪一种调整的方法,更加适合造船。
这是逆天的能力,当然过程稍稍的有些曲折了,电焊并不是随随便便的加入进去的,有些电焊区域的选择,会让评分忽上忽下,甚至到最后,无法整合成一条船。有时间,可以重复更多的次数,这就可以成为一条船成功创造出来的关键了,杨元钊差不多经过了10次的尝试,等于是大刀阔斧的改革10次,这样在现实生活之中,极为耗费人力物力的,在评分系统之中,只是随便的点击鼠标几下,最关键的是,杨元钊是有目的的来尝试的,他不是细微的修改,而是大刀阔斧的,通过不同的电焊,不同的方法,测试电焊对于整个造船的影响。
这样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甚至可以直面结果的测试,对于一个体系的测试和调整来说,简直太强悍了,杨元钊甚至可以看到,如果这个评分系统能够完善,覆盖面包括到各种方向,他再研究什么就容易许多。
可惜现在看来,只是在造物上面,还必须要把同一类别复制了25000个之后,才能够开启,这对于这个世界,大部分的造物来说,这个时代不太可能达到2.5万个,眼下可能开启的,恐怕就只有船舶和机器,或许未来武器可以开启,现在却不行,这个时代的武器恐怕算下来,也不会有2.5万个。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