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诸天一道> 第21章 三道之言,著写《道经》(万更求订阅!)(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21章 三道之言,著写《道经》(万更求订阅!)(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新笔趣阁ddxsku起点文学雅文小说南派三叔
  

  “然则,此三者若是只单寻一道,那无异于是鼠目寸光。”

  “天道、地道、人道,三者归于源头,才是道家。”

  “任何一道单独列出,都不足以为道。”

  “天地人合一,方才是道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道分阴阳,人道有男女;天道日月循环,人也要按时休息;天道四时代兴,人有生老病死;天道上善若水,人道也要心性柔和;天道天在上、地在下,人道也要男性主刚强、女性主敦柔。”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道家之所以是道家,并非是天人二宗任何一宗所能单独代表的。”

  “只有天人合一,方才是道家。”

  “因为区区义理之争,便要将道家分为天人二宗,已然违背了大道之理。”

  “如果,仅仅是因为对于道的理解不同,就可以将一个完整的道家分为天人二宗。”

  “那么将来,有人对道的理解又发生了分歧,那么是不是又要将天人二宗再一分为好几宗?”

  “既然对道的理解不同,为何不干脆如同阴阳家一般,叛出道家,自立一派。”

  “前人所犯之错,当由后人改之。”

  “若是无人改之,那便是错上加错,而今天下一统之势已经出现,如果诸位还想让道家传承下去,就不该抱着天人之别。”

  “天下尚且能裂而重合,道家天人二宗加起来也不过区区数百人而已,如何就不能重归于一!”

  叶千秋掷地有声,朝着长生子和那一众人宗长老看去。

  只见长生子和那一众人宗长老,个个端坐于原地,久久无言。

  叶千秋从天地人三方面阐述了道的存在,又直接否认了天人二宗单独存在的合理性。

  长生子和一众人宗长老不得不佩服叶千秋对于天地人三道的理解。

  只是,纵然佩服叶千秋,众人也一时间难以拿得定主意。

  这时,只听得坐在上首的道玄子继续说道:“太玄子所言,诸位想必听的一清二楚。”

  “其实道家天人二宗合二为一,也是为了道家的将来考虑。”

  “若是天下一统,诸子百家也定然要被新天子所忌惮。”

  “我道家的影响力在七国之间,诸位都是清楚的,若是天人二宗不能齐心协力,难免会给人可趁之机。”

  “最终受损失的还是道家。”

  “我们都是道家弟子。”

  “道家传承至今殊为不易。”

  “天人二宗的弟子终究和阴阳家的那些人不一样。”

  “阴阳家背叛了道家,但是我们却不能背叛道家。”

  “为了道家的未来,我希望大家能够团结一致,将天人二宗重归于一!”

  长生子和一众人宗长老闻言,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作答。

  这时,只听得那边的赤松子朗声道:“长生师兄,天人二宗合而为一,我是赞同的。”

  “长生师兄乃是深明大义之人,应该能明白两位师叔和太玄子的一番苦心。”

  长生子闻言,微微一叹,然后开口说道:“太玄子所言,的确精彩。”

  “天人二宗合一,在面对更大的危机和风险时,确实是有更好的抵御危机和风险的能力。”

  “赤松师弟能为道家着想,同意此事。”

  “我长生又岂是不明理之人。”

  “只是,二宗若是重归于一,这掌门之位,又该由谁出任?”

  长生子看向赤松子,他的意思很明确,赤松子做掌门人,他是不服气的。

  赤松子却是微微一笑,道:“若是二宗归一,道家新掌门人将是太玄子。”

  长生子一听,登时一愣,随后,他朝着赤松子问道:“你愿意放弃掌门之位?”

  赤松子笑道:“若是道家能变得更好,区区一宗掌门之位,即便放弃了又何妨?”

  这时,道玄子在旁道:“长生,赤松为了道家一统,甘愿放弃天宗掌门之位,你可不能落于人后呐。”

  长生子沉吟片刻,而后说道:“既然师叔也已经决定了让二宗重归于一。”

  “那我又岂能不顾大局。”

  “我同意天人二宗重归于一。”

  道玄闻言,面色一喜,随即看向人宗十大长老。

  这些长老看到长生子都松口了,于是也不再多言,纷纷表示赞同道家一统。

  天人二宗的理念之争,因为叶千秋对于天地人三道的阐述,也有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决方式。

  众人在天人合一的目标上达成一致,气氛顿时就轻松了不少。

  这时,只听得长生子道:“太玄子适才所言,最好还是著成典籍经卷,好方便后人翻阅。”

  叶千秋点头道:“我正有此意。”

  “纵观我道家之学说,庄子、杨子之学都是互有相通,又有矛盾之处。”

  “道家重归一统之后,应当明确一个理念,那就是无论诸子谁人之理论,皆是基于在道的理解之上形成的。”

  “无道则不成道家。”

  “所以,我欲著写一篇《道经》,整合道家诸子文章,统合诸子之道理,将诸子于道的理解和意见合并规整,完善我道家的学说体系。”

  “《道经》成书之日,便是召集天人二宗弟子,宣布道家重归一统之时。”

  “诸位意下如何?”

  叶千秋此言一出,算是让众人都吓了一跳。

  就连提出让叶千秋将先前之言编写成册的长生子也是心里咯噔一下。

  “太玄子要著写《道经》?”

  “完善道家学说体系?”

  长生子和一众人宗长老都愣住了。

  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这太玄子是奔着圣贤之位去了。

  古往今来,诸子百家之中,能真正被诸子百家之人称为圣贤的可就那么几个人而已。

  而道家之中,能被称之为圣贤的,只有老子、庄子、杨子、列子几人而已。

  自从庄子、杨子逝去之后,道家便再无可著书成经,独领风骚的人物。

  当今之世,儒墨为两大显学。

  儒家虽然在七国之中不受重用,但儒家现存一位荀子,那可是可以比肩儒家孔孟的人物。

  故而,在稷下学宫之中,儒家声名很大。

  道家虽然有不小的力量,影响力也不小,但是,道家已经有百年没有出现过能够著书成经的圣贤人物。

  如果太玄子真的能够著成一部融合道家诸子之长,完善道家学说体系的《道经》,那道家之声威,定然大涨。

  众人听闻了叶千秋对于天地人三道的阐述,深知当世之中,对于大道理解之深者,恐怕无人能出太玄子其右。

  此时,倒是纷纷期待起来。

  这时,只听得长生子朗声道:“若是太玄师伯能著成这一卷《道经》,那定然可让天人二宗弟子心悦诚服。”

  长生子这一开口,众人敏锐的察觉到了他对叶千秋称呼的改变。

  先前,他称呼叶千秋为太玄子,现在直接改称太玄师伯。

  而道玄子和北冥子亦是不住点头,齐齐说道:“太玄道兄若是真能著成此篇,那便是我道家新圣。”

  叶千秋微微一笑,站起身来,道:“那就请诸位静候佳音。”

  说罢,叶千秋的身形消失在了无功斋之中。

  紧接着,北冥子道:“我也先走一步。”

  话音一落,北冥子的身形也消失在了无形之中。

  ……

  大竹峰,心斋。

  这里是道家天宗存放道家典籍之地。

  叶千秋和北冥子正在此间查阅资料。

  道家历代先贤文章在此心斋之中皆可找到。

  叶千秋欲著写《道经》,最主要的还是要将道家历代先贤的文章先给再重读一遍。

  一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想着要编写《道经》。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对于天人二宗的了解越深。

  他便知道,想要道家彻底从身心上一统,必须要对道家的学说体系进行整理。

  道家诸子之学,本就各自有矛盾之处。

  若是不将这些矛盾之处给通通规整于道理之下,将来说不定还会有人因为所谓的义理之争再让道家陷入分裂之中。

  诸子百家之中,道家的学说算是最为晦涩难懂的。

  一般弟子只能通晓其中最为粗浅的道理。

  便是如同北冥子、道玄子这样的太上长老,修行了百年以上,对于道家学说的理解,也不是样样皆通,有些东西,连他们也是一知半解,更别提让他们著书立说了。

  叶千秋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在思想上,让道家弟子形成只有一个道家的共识。

  这将是叶千秋所著写的《道经》的最高纲领。

  叶千秋几百年所学,融合了后世前世的种种道家理念。

  想要著写出这一篇《道经》来,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中涉及到天道、人道、阴阳、五行,种种各方面的东西。

  叶千秋一连在心斋之中呆了三个月。

  直到三个月后,才开始正式在大竹峰的幽林小筑之中开始闭关著写《道经》。

  平日里,幽林小筑只有北冥子和道玄子陪伴叶千秋。

  《道经》的著写不在一时一日,叶千秋估计最少得耗费半年之功。

  北冥子和道玄子的作用就是不要让旁人打扰到叶千秋。

  太乙山上,还是那般宁静。

  可是有些东西,却是在慢慢的发生着改变。

  时间过的飞快,一转眼,便已经又过了三个月的时间。

  叶千秋编著的《道经》已经成了大半。

  这一卷《道经》,叶千秋打算写十二篇。

  如今,已经写完了七篇,还剩下五篇没有完成。

  此时,正是夏末的夜里。

  幽林小筑之中清凉无比。

  叶千秋还在仔细打磨着《道经》前七篇的字句。

  北冥子和道玄子分别拿了一篇来仔细研读。

  只听得北冥子看着书简念念有词,嘀嘀咕咕的念道:“天道渺渺,人道茫茫,何为天,何为道。”

  “敢问天下人,何为道,何为无道。”

  “道即为道,不合道即为无道,道可道,非常道,道罚天,天罚人,人罚心,心罚万物。”

  “天道渺耶?人道茫耶?何为道耶?”

  “吾即为道,道即为吾。”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