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总需求稳定的东西,突然增产,也是不可能带来财富、产业或者财政收入的暴涨的,这是经济规律。
诸葛亮得意解释:“其实也没花多少精力,也没耽误别的事儿。何况,不是马上就要去扶桑了么。弟子也想过了,扶桑之地,物产不明,恩师也说过,要长治久安,必须让当地与中原建立起互通有无的依赖。
所以为今之计,最关键的就是要进一步改良海船,让跨海运输日用之物的本钱,能足够低廉到让商人有利可图。另一方面,就是要给扶桑找一些可以源源不断卖到中原,还有销路的货源。
过去一年,太史将军和甘将军在筑紫岛屯垦开拓、还巡视探查周边海域,发现当地的深海渔获确实丰富,筑紫岛更东边的小岛,其南侧外海海湾,更是有巨鲸出没,各种海鱼极多。
但海鱼远运毕竟易腐,只要想办法大量增产海盐,制作腌鱼,延长其不腐的期限,争取能卖到关东各州都有利可图。”
诸葛亮这是已经把李素的海洋贸易规划,都落到实处了,开始一个个解决具体技术问题。
看了诸葛亮这个状态,李素对于他的巡狩也更加有信心了。
不管金矿能不能及时发现,有诸葛亮在,还把开拓扶桑的和三韩的任务交给他,他总能找到自主造血、实现盈亏平衡的长远之法的。
同时,李素对于他休假的这一年多里,诸葛亮在东海这边鼓捣的新船,也越发期待了。
不一会儿,李素就在诸葛亮的带领下,看到了句章造船厂里新的船坞。
船坞的长度达到了五十丈,显然是可以用来造大家伙的。里面停着的东西倒是不太大,但也比往年李素看到的海船要明显更长一大截了。
船体的结构,看起来倒是没有什么穿越的设计,至少没有出现西方的克拉克船、盖伦船甚至飞剪船,一看就是没有穿越者指点,都是正常人自己鼓捣的。
只是外观来看,像是结合了福船和后世阿拉伯船的一些优点,船头船尾也比福船更加收窄流线,桅杆和船帆设置也更多了,达到了三根桅杆、还有前后拉索的飞桁帆。
在传统中式帆船里,桅杆顶和船头尾之间斜拉索的飞桁帆,肯定是不存在的,所以这肯定是东地中海、红海、波斯湾沿岸文明的产物,一看就是诸葛亮吸收了西方工匠有优点的地方。
不过,这些飞桁帆肯定不能再用中式的竹席草席来做,只能是用厚实的麻布,于是李素就看到了眼前这种中西合璧、慢慢摸索的产物。
为了这,诸葛亮还特地开了个帆布工场,改良了专门织帆布的织机和纺纱机——致密厚实的布料,需要的编织工序和人工成本其实是减少的,因为单位面积需要的经纬线数量都变少了。
但布匹的材料用量肯定是明显增加的,因为布变厚了,纺纱环节需要的纱线也要搓得更粗。诸葛亮也算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一点点把必要条件攒出来的。
另外,李素还能看到,旁边还有几个大型船坞,也都是新建成的。看来他休假的那一年多里,这里的大船坞上马了不止一处。
那些船坞里,还停着一些完成度更低的船,有些还暴露着龙骨,李素看得清楚,那些龙骨也都是黑黢黢的颜色,显然是铸铁的,可能铸造完成后还经过额外的锻打强化、让材料更致密。
之前李素早在194年就发明了单一底轴龙骨,在益州就用过了,后来196/197年左右发展为厢形龙骨,连肋骨和船筋结构也都加上了。但不管怎么说,当时的龙骨都是木头做的,依赖粗大笔直的硬质大树。
那也是战争年代,钢铁太值钱,必须用在武器锻造方面,而且当时硬木龙骨的船也绝对够用了。
现在和平了好几年,钢铁终于有富余了。李素作为丞相,每年也会大致看一下民部、财部上报上来的统计数据。
202年刚统一前夕,刘备阵营辖区内最终的钢铁产能大约在每年三千吨左右——当然这个数据是针对“钢铁”,至少是可以锻的铁,劣质的铸铁并没有算在内,因为劣质铸铁门槛太低,民间也难以统计。
刚统一的时候,曹操下辖的那五个州被接收过来的钢铁产能,连每年五百吨都不到了。但随着统一重建了五年,过去五年里关东各州的基础工业成长也是最快的。
反正都是大汉的土地了,没必要再防着自己人,至少官办的预热空气鼓风、灌钢法,已经普及到每一个州。如今关东五州和扬州,钢铁产能也突破了两千吨,全大汉钢铁已经突破五千吨,比北宋巅峰还强了,接近了明朝中期水平。
诸葛亮拿锻造的钢铁来造船骨,甚至作为桅杆的芯材,当然对于海船的大型化有更多好处。李素坐这样的船去曰本,肯定是绝对安全了。
说不定再改良改良,还能进行更激进的地理大发现,但那些危险的航路,肯定不能让李素诸葛亮这些文官亲自去,派甘宁或者周瑜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