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琅点头:“眼下正是种豆的季节,倘若阿父明年外放,这时候先把土地置好,明年春耕便会省力许多。房屋营舍也要派人先搭起来,临时租不见得能租到合适的。”
“如我未曾记错,阿父已经回绝过丞相了,山山如何断定阿父仍会外放?”[1]
所谓丞相,指的是东晋初年的名相王导,王家当轴地位的奠定人。
晋朝动乱多,官制也时常变化,王导如今领司徒之职总览朝政,时人提起王导,往往以王丞相或王司徒代替。
王琅的父亲王舒与王导同辈,彼此是堂兄弟。在重视宗族关系的晋朝,这份关系算不上近亲,但也不算疏远。只是随着形势变化,王琅父亲的官位越升越高,逐渐成为宗族里仅次于王导的第二号人物,并且是王氏目前唯一有善于领兵名声的藩镇人才,多次担任军事重镇长官,朝中与地方都认为他做事明达纯熟。即使受到王敦谋反案的影响,被帝室排挤,然而身处乱世,善于领兵必定会被倚重,他依然算王家手中一张缓急可用的王牌,在朝中的官位也升到尚书仆射,与相府的走动不可避免变得频繁。
亲戚之间来往次数多了,王琅对这位丞相的了解不再浮于纸面,同时也获知了许多只流传于机枢高层的内幕消息。
“阿兄对我有什么好装的。”她挑了下眉毛,“丞相做说客的功夫,这几年我们见的还少吗?他既铁了心要阿父外放,总有办法教阿父心甘情愿同意,无非时间早晚而已。既然注定要成行,早一日打算便多一分余地,何必拖到政令下达,白白浪费时间。”
王允之眼睛里露出很淡的笑意,算是默认了她的判断,同时用手指轻轻点了点她的脸颊:“尚未赴任,便先忙着求田问舍?”
两晋士人说话崇尚微言大义,也喜欢引经据典。“求田问舍”的典故出自离晋朝不远的三国时代,是刘备用来批评许汜的话语。原话大意是说,许汜空有国士的名声,却在天下大乱,大家希望他救世的时候整天忙着求购土地与房产,言论没有值得采纳的。
虽然刘备批评的重点在于许汜的才能配不上他的名声,辜负了众人对他的期望,而不是批评求田问舍这一行为本身,但后人引用这段典故,多半是用来讽刺一个人只知谋求私利,缺乏志向。
只是王允之眼中并无批评责备之色,更多的是对亲人的关怀与提醒,因此她既不生气,也不惭愧,光明磊落直言回答道:“求田问舍,民生所需。既要用人,焉能不急人所急,想人所想。”
王琅的逻辑简单朴素——既然晋人推崇清廉的操守,鄙薄求田问舍的行为,就说明求田问舍仍然是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追求需要,毕竟人人都能做到的事根本没必要去特意推崇。
想要用人为自己办事,空谈理想或用形势逼迫都不是王琅喜欢的方式,她要的是互惠互利,提供一个为他人更快实现梦想的机会。确认大多数人仍然要为田产和房舍终日奔波,卖身卖命,她就把田产房舍都准备好,提供给愿意跟随效力的同路人。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