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记住了。”
我反驳:“考试不考这些。”
他严肃地说道:“你给我和顾佳讲课时,知道画重点、押题,也告诉我们一些答题技巧,怎么到自己就忘了。学习首先要建立一个知识架构,考哪个部分你应该要知道这是哪本书里的内容,然后做出对应的答案。光背小的考点太散,不容易记,这样的学习方式是不行的。”
他在路上又帮我梳理了政治和历史,并告诉我,“不要经常看,要经常回忆。”
自习课我做了架构梳理图,按照蓝桓的说法,将点穿成线,将线织成面。一个大的网络架构就形成了。
有时候我不去翻书,直接看目录,都能够在心里说出这一章的内容,如此做题也轻松多了。
三模考试结束,我破天荒地进了学年前五十名,成绩大幅度提高。同学们有说我是为了蓝桓努力的,也有人说蓝桓教谁学习都能进步。可当时我却丝毫不生气,或许现实的快乐会冲淡微不足道的舆论。
后来他放学等我,我也不再抵触,还有些欣喜地跟着他走,偶尔会主动聊起学习方法,他也会开心地回应我。我更倾向于我们之间是朋友,就像我和苏晨那样,所以一直到高考结束我都没有发现他对我有其他感情。
高考的前一天,学校不到五点钟就放学了。
老师说如果觉得压力大,抛开书籍,好好放松一下自己。那天蓝桓没有等我,叫人送了张字条说不能送我回家了,并鼓励我考试会成功。
再次与苏晨、姚玉琪放学一起走,感觉却是陌生的,路上我们几个沉默着,一直到校门,最后每个人说了一句“拜拜”。
出了校门,我们各自走向不同的路,仿佛那是我们日后的人生方向,而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远。
高考来临那天,路上遇到几个同班同学,但是没有跟过去讲话,缓缓地走着,放松自己的心态。
新课改考试题不难,都是基本知识,所以考试比较顺利。
高考结束,成绩下来的时候,我都不敢相信,我居然考到500分以上,超出二本线。
最先查完分数打来电话的人是顾佳,她压线考上了一本。接着是蓝桓,说自己没考好,总分没过七百。不过695分也够上一所好大学了。
姚玉琪和苏晨的情况我是回学校填写志愿时才知道的,姚玉琪没过一本线,所以挑了一些好一点的二本报。苏晨发挥失常,与二本线差了两分。我们劝她报城市环境好的三本,但她认为学费太高,想去专科,以后自考专升本。最后还是蓝桓给她建议,只报二本,三本专科不报,然后等二本补录。
我翻着红皮书与绿皮书,在草纸上列出大学的名称,交志愿的时间还早,还是慎重一些填写好。周围同学们除了自己填志愿,也有把家长带学校和老师一起参考的。教室内的气氛时而压抑,时而热闹。
蓝桓走到我身边时,我才有所感觉。往常是不允许外班同学进的,填报志愿时期管理不严,老师都在忙升学率问题,将所有学生都送走才好呢。
他问道:“选好了吗?”
我摇头,“还没。”
他拿起我写的草稿,微微皱眉。
“筱楠,本来这件事是你自己决定,但我希望我们即使不在同一所大学,也在同一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