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扶宋从皇帝住我家开始> 第四十七章 一意孤行(1/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四十七章 一意孤行(1/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话回绍定三年春,蒙古兴兵之事刚刚传入临安城。

  枢密院大堂,左相崔与之、右相陈贵谊、刑部尚书乔行简、吏部尚书郑清之、兵部尚书魏了翁五人齐聚此地。

  “崔相,蒙人此次攻伪夏可谓精兵齐出,皇帝领军,拖雷辅战,西夏危矣,我等如何是好?”

  陈贵谊自任右相以来整顿史治,将在朝的寄俸官外派地方安置,又上书削其薪俸,使皇帝谨慎任命奉祠官,而现在他又在制定对奉祠官的筛选法令,一旦此法令经过赵官家的点头,那么凡有行酷,贪污,弄权,枉法等差遣经历的职官都不能请求奉祠。

  这无疑是一项大吏法,期间不知要得罪多少文臣武将,但陈贵谊还是毅然决然的在做此事,而且现在是紧要关头,打压朝内声势一旦转移到外战身上,陈贵谊害怕此令会无疾而终。

  “正甫不必忧心,即便西边与蒙古开战,朝内该推行的法令还是要强制措施,老夫只要不闭眼,这万万千的乞奉官就要给老夫打起十二分精神,不仅现在不让贪官枉法者奉祠,而且要追究旧人过失,一旦坐实,老夫要把他们这些年吃进去的全部打吐出来,本朝恩浓,不杀文士,但没说不让刺配三千里,台州地广,种粮食的人缺的紧。”

  凡政策实行需上行下效,自导倒史案之后高官层的风气逐渐清流化,加之皇帝勤勉,临安府数十年的奢靡之风也在一点一点的改变。

  且赵官家任用崔与之为辅朝第一人有利有弊,崔与之出身岭南,在朝中根基浅,加之老帅正直,很少有攀附门路,但正因为如此崔与之才能放开手脚帮清流们施展他们的政令,用崔与之的话来说一时的骂名算个甚,当初全绩还背着弑杀君王的名头呢。

  “西凉战事一起,朝中自不能袖手旁观,不过筛选令引出了不少文笔精湛的家伙,他们现在的着墨点是整个朝廷高官,百姓不明真相,皆是议论纷纷。”

  魏了翁被高稼的影响一直是主战派,对蒙古,亦对金人,明明背着大文豪的身份,却是个脾气火爆的老头。

  “战亦可,但金人不能不防,最好让金蒙形成耗战之势,期间也可让曹友闻加强三观五州防御。”

  乔行简一开始贯彻的思想就是主和,以前的朝廷需要休养生息,现在的朝廷更需要发展,一打起来,全国吃紧,这几年初见的成效也就白费了。

  “金人不是傻子,只怕他们也抱着同样的想法,左右一推诿,反倒便宜了蒙古人,西夏一灭,西凉局势就更难防守了。”郑清之是史案旧臣,也是现存史党中官位最高的一人,与京西湖北安抚司参议官史嵩之,临安知府余天赐成三足鼎立。而现史党的核心人物史嵩之已在参议官位置上呆了三年,且以他的资历完全可以出任处置使或者襄阳知府,故而郑清之在朝一直是谨言慎行,生怕出了差错,毕竟这事全绩在官家面前的人情,而官家超然世外不受束缚,说变脸就变脸了。

  “何人嚼的舌根?说来听听。”崔与之目色不善的问道。

  “台、殿、察三院的名笔们,还有不少内侍省的大夫,说谁的都有,最多的当然是我们全帅了。”陈贵谊一副调侃的语气。

  “好嘛,谏官就是这么给皇帝纳忠言的吗?还有这些宦官又是收了何人的好处,竟敢如此明目张胆!他们都说了什么?”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