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睿慈,在西征军当中职位不高,虽然他的年龄也不大,才二十七岁,在这个年纪就当上百夫长了,说出来其实也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但是,许睿慈却不愿意多说。
为何?
百夫长是百夫长,可是,确实管理后勤保障的百夫长,跟前线打仗,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拿命拼回来的百夫长是不一样的,虽然都是百夫长,但是含金量却不同。
当然了,也不是许睿慈本身本事不济,而是因为他的身份有些不一样,倒不是他的来头有多大,说大也不算大,说小却也不算小,他老子是户部侍郎之一,虽然是才提拔上去没多久的那种,但是,怎么说也是一方大员不是嘛。
许睿慈是长安许氏家族一脉的,不过,跟许凯歌不是一脉,虽然彼此都姓许,但是,老祖宗不一样。
在十几年前,长安一共有三个许氏家族,其中,最受瞩目的还是许淳那一脉了,而其他两个许氏家族就混的不咋地,朝中为官的,职位不高不低,属于晋升无望,下放又不可能的那种,从商的,也是属于不大不小,不高不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存在,类似于这样的家族,在长安不敢说比比皆是,但是,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
十五年前,玄武叛乱发生之后,许淳叛乱被诛杀,随着而来的就是诛九族,这可把这两家给吓了半死,以前,许淳还是大将军的时候,他们都以姓许而为荣,可是,在出了事儿之后,他们都恨不得给自己改个姓,姓啥都行,就是不能姓许。
皇帝一道旨意下来,要么官运鸿通,扶摇直上九万里,要么就是人头滚滚,鲜血直流,当年因为玄武叛乱这件事,不少人可是到了大霉了,这两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许氏家族,也有不少人被牵连进去,反正你们都姓许,是不是跟许淳一个许,重要吗?
不重要,反正抓到人了就是功绩,人一抓,酷刑一上,再加上三堂会审,不信你不摁手印。
不过,这样的事情也不能做的太多了,有个那么几个就可以了,毕竟,刑部也好,大理寺也罢,亦或者是不良人,都会反复核查的,一两个人这样的人出现,上面的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权当没看到了,可是,你高得多了,不出事儿还好,一旦出了事儿,那就是人人都有责任的,毕竟,官场上混的,又有几个不是老油条了。
在玄武叛乱发生之后的几年里,这两支许氏家族可是过的战战兢兢,夹起尾巴做人,可是,自从元符七年开始,这两支许氏家族不是道是苦尽甘来,还是老祖宗显灵了,不管是从政,还是从商,都做的很不错,有些眼看着晋升无望的人,也因为某些原因,开始得到了晋升。
许凯歌那一脉是如此,许睿慈这一脉也是如此,虽然两家都算是后起之秀,但是,要说发展的好的,还是许凯歌那一脉,许凯歌的老子可是在兵部混的,还有一个大伯,是在工部混的,相对而言,许睿慈这一脉就差了点儿,真正算得上是个人物的,也就只有他老爹了。
官员给自家子孙谋福利的事情,无论在哪个朝代,都不是什么新奇的事情,上一次,秦嘉涆带兵西征的时候,队伍里就有三千各种大臣家的子弟,俗称子弟兵。
一场大仗打的赢与否,除了靠前线的将士拼命之外,还要看后勤方面是否充裕了,为什么很多边关将领明知道那些子弟兵啥也不是,可是,还是喜欢他们进入军队呢?甚至还心甘情愿的把功劳分给他们一半?
理由很简单,只要有了这些子弟兵在,在军队当中,虽然只有这么几个人,可是,在他们的背后却站着很多人,朝堂上大臣们之间,不可能是一团和气的,虽然表面上是这样,但是,实际上却不是这样。
文官和武将的矛盾,文官和文官之间的矛盾,武将和武将之间的矛盾,阵营和阵营之间的矛盾,派系和派系之间的矛盾,等等乱七八糟的很多很多。
在朝堂上,只要有人说话,那肯定有反驳的,不管你说什么,都会遭到反驳,这是常态,也是历代皇帝都愿意看到的,这种相互制衡,相互掣肘,相互斗争的情况,就是皇帝故意为之的,而这就是所谓的驭人之术,帝王之术。
可是,一旦要打仗,那就意味着功劳,有了功劳就意味着利益,而想要获得利益,他们这些老的自然不可能去争,但是小辈可以啊,让他们去争。
那些统军将领之所以喜欢这些子弟兵去军队,又厌恶他们去军队,前者是因为只要这些子弟兵去了,那他是,要军饷给军饷,要兵给兵,要装备给装备,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他要什么,朝廷就会给什么,前提是你要打赢。
至于后者,那自然不用多说了,都是一群纨绔子弟,平日里,不是欺男霸女,就是附庸风雅,亦或者留宿青楼,倚红偎翠的,这样一群纨绔能做成什么事儿?放在军队当中,就是一群害虫。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