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70年,大禹制服了洪水,设置九州,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都城定在阳城。大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禅让制度被世袭制度取代。
姒姓起源于大禹。相传,鲧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儿。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黄帝母族有蟜氏、有崇氏、夏后氏、有莘氏、杞氏等国(部落)。
大禹建立夏朝后,在以前先王子孙各地部族林立的基础上,又分封了很多诸侯国。为了检阅天下究竟有多少诸侯国,维护夏朝和诸侯国的统属关系,大禹决定召开一次诸侯大会。因这时适值各方诸侯来朝。
夏禹趁机举行郊祀之礼,众诸侯都留在阳城助祭。到祭祀的时候,大禹稽首伏地,深深祝祷。典礼官高声朗诵祝文。各方诸侯细细听去,前半部分是为国祈福、为民祈年,后半部分说天下受之于舜,将来亦必定传之贤人,决不私之一家一姓,以副列圣授受之意:"兹查群臣中惟皋陶老成圣智,夙著功德,今谨荐于皇天,祈皇天允许,降以休征,不胜盼祷之至"。
祭毕之后,诸侯纷纷散开,又复聚拢来。大家对于大禹深深不满。一个诸侯说道:"真是好笑,他荐皋陶于天,皋陶老病垂危,朝不保夕,哪个不知道?他要禅位于他,岂不是虚领人情吗?"一个诸侯接着说道:"吾听见说夏禹的儿子启纠合了无数心腹之臣,想承袭王位。大禹哪里肯传贤人呢?"后来,不太满意的诸侯就都纷纷归去。
大禹郊祭之后,见诸侯不服而去者有三十三国之多,心中不免纳闷。计算起来,不服之国以东、南两方为多。于是,大禹决定在阳城东南的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这次,涂山之会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夏王朝建立的标志性事件。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着他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亦稽首答礼。
礼毕之后,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吾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规戒、劝喻,使吾知过,使吾改过。吾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先帝亦常以此来告诫吾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吾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吾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吾将洗耳恭听。"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
这次大会,各方诸侯都带来了朝贺的礼物,大国献玉,小邦献帛。
大禹大享诸侯后,对各诸侯又重加赏赐,并申明贡法,要求务必按照规则缴纳。同时,大禹也表示要竭力保护各诸侯国的权利,使其不受邻国的侵犯。涂山大会之后,诸侯们高高兴兴分道而去。大禹也率领群臣返回都城阳城。
走到半路,忽然传来急报,说皋陶去世了。大禹听了,不胜伤悼,返都之后,就又改荐伯益于天。这样,从前疑心的诸侯知道误会了大禹,就在坚决拥护大禹的同时,也积极进献各类贡品。
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
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
但为免诸侯责备,大禹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哪一州所贡之金,就拿来铸哪一州的鼎,将哪一州内的山川形势都铸在上面。并将从前治水时所遇到的各种奇异禽兽、神怪等一并铸在鼎上。使九州之百姓知道哪一种是神,哪一种是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