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益守神秘一笑说道。
听到这话,杨愔有些错愣。
其实他当年就对刘益守这个人很看好,也很清楚对方的为人与能力。按功劳得赏赐,对杨愔来说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这些都是按部就班便能得到的。
杨愔虽然待人宽和,但心气甚高,看不起谁是不会写在脸上的。普通粗鄙武夫他根本看不上,也就只刘益守这种雄才大略之人能镇得住。
论功行赏什么的完全符合杨愔的心理预期,他甚至已经到了波澜不惊,无悲无喜的程度。哪怕刘益守现在就给他封个宰相,杨愔也不会感觉惊喜。
终究不过是迟早的事!
相处这么多年,刘益守这个人对待手下的风格就是“稳”,有功劳就赏,不会轻易处罚,不会苛刻对待,也不会陡然提拔,凡事讲求有理有据。
杨愔对此看得非常明白。
“呃,那是什么东西呢,属下也不缺什么啊。”
杨愔的求知欲被勾起来了,实在是想不到对方会送自己什么。
“明日便知。对了,长猷不在,你明日上奏折,国政以稳为主,不可对外用兵,要修生养息以待时机。特别是关于北伐的,一律停止。”
刘益守沉声说道,语气不容置疑。
府库里还有多少东西,相信杨愔心里是有数的。这次新占了不少地盘,前面一两年,都是投入大产出小,需要时间好好消化一下,尤其是青徐地区。
朝廷要实际掌控,恐怕不派兵过去是不行的。如果明年再对北方用兵,难免会吃太多而消化不良。现在火药的库存已经见底,也是时候要补充一些了。
下次出征,将会一战定河北,所以准备必须充分。
“主公所言极是。这次打疼了魏国,我们得了胜势不假。只是要把胜势转化为胜果,还需要时间。如今高欢固然是元气大伤,但我们也打得兵疲师老了。
修生养息,正当其时。”
杨愔拱手说道。他作为管后勤的人,显然比那些一线战斗的将领心里更有逼数。
打仗的时候,能不能出兵,往往都是管后勤的人说了算。
“你能这么想就太好了,话说他们还没喊累么?”
刘益守一边对道路两旁大声欢呼的人挥手,一边皱眉问道。他最不喜欢这种“仙福永享,寿与天齐”之类的话了。
都说万岁,可又有多少帝王能活过百岁呢?迷失在这种阿谀奉承的潮水之中,迟早要被淹死的。
“主公,如果一个人用一个小鱼饵,就钓了一条数百斤的大鱼。那么他晚上也会睡不着觉,说不定也会来这里喊两嗓子的。”
杨愔不动声色的说道,意有所指。
“明白了,那就看看明天朝会到底要发生什么事情吧。”
刘益守微微点头,心中有种不好的预感。按道理他之前都做了很多部署,那些江东鼠辈们也都笼络好了,谁会站出来搞事情呢?
……
第二天清晨,天空刚刚露出鱼肚白的时候,台城南面所有的城门都被打开,百官排成长队,入朝参加朝会。
至于具体是关于什么事情嘛,概括来说,就是商议祭天、献俘、犒赏三军、提拔有功将士等应有之事。
北伐大获全胜,当然要把善后的事情搞好。只有这样才不会战场上得分,政治上失分。该给的赏赐一定要给到位,落到实处。
下次三军将士才会奋勇杀敌给朝廷卖命啊!
杨愔代替陈元康,将早已准备好的奏章照本宣科的念出。一项又一项的,都是提前商议好的,在这里只是宣布而已,根本就不是来“讨论”的。
刘益守敏锐的观察到,似乎太极殿内众多朝臣,都不太关注这些。和自己一样,众人都是听得昏昏欲睡的。
杨愔将这些念完以后,就退到了一旁。他很清楚,好戏马上就要开场了。
果不其然,正当刘益守想要宣布退朝的时候儿皇帝不能理事,刘益守摄政总揽全局,有个大臣从群臣中出列。
“臣有本奏。”
此人刘益守非常面生,但好像又在哪里见过一样,应该是之前跟自己没怎么打过交道的。
杨愔在刘益守耳边低声说道:“此人叫章法尚,中书舍人,手里无实权。”
中书舍人这个职务是跟皇帝有关的,如果皇帝很有权力,那么中书舍人就很有权力,有时候说话甚至比尚书令还管用。但现在梁国是傀儡皇帝不说,还是个儿皇帝,说话说明白都够呛,中书舍人这个职务就是纯摆设而已!
刘益守眼生是正常的,毕竟,对方手里若是没有实权,自然不可能跟他打交道。
“宣。”
“微臣请吴王允许我军今年入冬后北伐,平定河北,光复河山!开创万世之基业!”
章法尚说完,直接跪在地上头贴地面不起来。
“臣等恳请吴王再接再厉,平定河北,光复河山!开创万世之基业!”
大殿内跪下去一大片,都是些职务不高,权力不大,平日里耍嘴皮子的官员。
这些人多半都是中书省的,尚书省的官员属于实干派,上面吩咐什么就做什么,管执行,很多都不参与朝会。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