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琴有些明白了:“你的意思是,二郎当初说《梁祝》,实际上是为了造势,目的就是为了撮合周大郎和虞珺娘的婚事?”
宋若娥:“正所谓众口铄金,《梁祝》一书,能使人们撇开偏见,去思索真情所在,自然也能让人们去同情那些有情却无缘的男女。这般想来,周家大郎不进家门,静坐不语,怕也是周二郎的法子。”
解琴听罢,叹了一声:“二郎真是用心良苦。”
宋若娥想起了什么,深看了解琴一眼,开口想要询问,最终却还是没有言语。
接下来的几日里,周则每日携着团席,无论刮风下雨、寒霜冰雪,皆会准时来到周家大门前,一坐便是一个时辰。
无论何人来说,皆是不发一言。
周定海出来打骂了数次,罗三娘出来哭喊了几次,周则不为所动,只是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起初,街坊路人们以为周则任性妄为,还有人责怪他不孝。
但是,没过多久,周则和虞珺娘的事情,也不知被谁添油加醋的说了出来。
当科进士欲娶北里伎为妻,却因为门户之见无法如愿,故而只能静坐在家门之前无声抗议……这等才子佳人的八卦逸闻,在整个长安城顿时飞快传了开来,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很快,周家附近的坊市几乎都知道了此事,再加上《梁祝》话本的传开,爱情和门户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再一次被拉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而且,这股舆论的风潮,越刮越烈,逐渐蔓延到整个长安城,甚至隐隐有着向外扩展的倾向。
东都洛阳,思恭坊,杨氏别苑。
杨玉环裹着一身狐裘,身旁燃着紫氲檀,正瞧着《梁祝》话本,看的出神。
这一套话本,她也不知读过几遍了,书页上写满了批注,有些妙语还专门摘录下来,单本誊着。
这话本除了故事,杨玉环最钟情之处有二。
一处是祝英台临死之前,说的一段话,大意便是何为真情?究竟是坐拥富贵和权势,快活一生?还是与灵魂共鸣之人,安乐清贫?
另一处乃是全书的尾阙,正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的那首词。
正读着的时候,门外传来了女官的告声,说是万春公主来了。
杨玉环放下话本,就见到尹玉一边大步流星的进了书房,一边又说道:“娘子助我。”
见尹玉一身襦裙,但说话做事却大大咧咧,一副男子做派,杨玉环皱眉道:“三郎说了不止一次,女儿家平日里要言行得体。”
尹玉没理会杨玉环的说教,坐在胡椅上,开口说道:“我在长安城有一好友,出身平康坊,名为虞珺娘。”
杨玉环:“听你曾提起过,怎么了?”
尹玉:“当科进士周则,欲娶虞珺娘为妻,奈何门户之见,被家中大人阻拦。”
杨玉环:“周则?”
尹玉拍了拍案台上的《梁祝》,说道:“就是那周钧的兄长。”
杨玉环一愣。
尹玉继续说道:“那周则也是义气,取了一团席,每日静坐在家门前,风雨无阻,只是寄望于家中大人回心转意。”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