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盛世华唐> 0210 帝国财政(1/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0210 帝国财政(1/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陈景恪用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告诉了李世民国家是如何诞生的。

  同时也告诉了他,国、君、民三者的关系。

  “国家是一切的载体,君乃国家的统治者,民乃国之根基。”

  “民缴纳赋税供养君主、官僚以及军队,其目的是希望他们能保护自己。”

  “而国君和官僚、军队在享受了赋税的同时,也理应给予百姓正面的回馈。”

  “这种关系我称之为契约……”

  “然而后来的统治者缺乏这方面的认识,认为他们生而富贵,就应该享受这一切。”

  “从那时开始,整个世界都走向了歧路,大同之世也成了永远触摸不到的东西。”

  ……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整个国家都走向了歧路,陷入了治乱治的死循环。”

  王朝兴灭是无数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尤其是作为皇帝,李世民更是不知道思考了多少次。

  却始终无法找到解决的办法。

  此时陡然听陈景恪提起,顿时就变的激动起来。

  关键是陈景恪之前迥异于其他人的言论,让他迫切的想听听,对方到底会拿出什么不一样的言论。

  “你对王朝兴衰还有研究?”

  陈景恪傲然道:“略有研究。”

  只看态度就知道不是略有研究,而是很有研究才对。

  李世民更加开心,不怕你有想法,就怕你什么都不知道。

  “不知你有何结论?”

  陈景恪侃侃而谈:“接着上面的话往下说,契约遭到统治阶级的毁坏,世界走向歧途。”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掠夺、剥削成为了理所应当之事。”

  “不加限制的掠夺和剥削,导致最底层的百姓活不下去。”

  “当活不下去的人多了,自然会站起来造反,改朝换代。”

  “这就是你的结论?”李世民很是失望,这个结论太过于老生常谈了。

  陈景恪笑道:“结论其实都是一样的,百姓活不下去造反,不一样的是过程。”

  李世民稍稍恢复了些兴趣,道:“细说。”

  陈景恪说道:“国家败亡除了君主残***臣当道等等因素之外,财政也是核心问题。”

  “有句俗话叫一文钱难倒英雄汉,人没钱不行,国家没钱问题只会更大。”

  “国家有了钱才能赈灾,才能养活庞大的军队和官僚,才能推行各种政策。”

  “没有钱,军队就不会有战斗力,面对天灾人祸只能束手无策。”

  “陛下看史书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每到王朝末期都是天灾连绵不断。”

  李世民不禁颔首,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

  他也一直很疑惑,为何会如此。

  于是就问出了一句话:“真的是天要亡其国乎?”

  陈景恪摇头道:“非也,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荀子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先贤早已经说过,天不会因为‘刍狗’之事,改变自己的规则。”

  李世民问道:“那为何会如此?史书是做不了假的。”

  陈景恪说道:“史书自然不会作假,然写书的是人难免会有偏向。”

  “盛世的灾荒被澹化了,末世的天灾被重点书写。”

  “所以才会给了人盛世风调雨顺,末世天灾连绵的错觉。”

  “圣人不妨着人统计一下,王朝盛世时期的天灾次数,然后和王朝末期的天灾次数作对比。”

  “就会发现,实际上两个时期的差距并不大。”

  “只是王朝盛世时期国家强盛,朝廷手中有钱粮,每逢天灾都能及时救治,天灾酿不成大祸。”

  “每到王朝末期,朝廷渐渐的失去对地方的掌控,国库也没有钱粮。”

  “天灾得不到及时赈济,往往酿成巨大灾祸死人无数。”

  “反过来加重了王朝负担,最终走向灭亡。”

  李世民惊讶的道:“你统计过此事?”

  陈景恪点头道:“统计过,其实史书上有很多细节至关重要,只是并不为大家所重视罢了。”

  这牵扯到一个意识形态问题,现在人要构建民族意识,需要普及历史。

  可是在古代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史书不是给百姓看的,而是给统治阶级看的。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