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台湾开发程度还太低了。虽然距离沿海比较近,但是主力还需要辽东大木,更不要说,这还有南粮北运的想法。
何夕心中暗道:“我离开之前,需要见陛下一面。商量这里面的事情。”
就在这无数事情一一想出一个结果,或者理出一个头绪的时候。忽然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涌上了何夕的心头。太子为什么要给孩子起名叫远思。
这名字不能说不好。但是何夕总觉得似乎有什么东西被自己给忽略了。
何夕似乎想起什么。立即披衣而起,点灯,从书架上找出韩愈的文集。然后一篇篇的翻看。找了半天。终于在《与少室李拾遗书》之中,找到了,太子提到的那一句话:“必望审察而远思之,”也找到了这一句后面的一句话:“务使合于孔子之道。”
何夕反复揣摩这一篇文章。靠在椅子上,叹息一声,说道:“古人说话,真麻烦。”
这一句话,才是太子的真意。
合于孔子之道。
要怎么才算是合于孔子之道?
何夕冷笑。
他揣摩着这四个字。不知道,这是太子的警告,还是劝谏。抑或者是太子的底线。不过何夕很清楚,他永远不可能合于孔子之道。他之前也想过。但是在大明政坛上沉浸时间越长。
他越明白一件事情。
孔孟之说,是一套符合中国古代社会,静态的稳定的统治体系。在古代生产力不足的情况下,也只能牺牲一些东西,来完成对天下的统治。
但是工业社会,不,或者是近现代社会。是一套完整的动态的发展体系。
似乎有人觉得,古人变个法,不是死那么多人,就是闹出党争。后来被清算云云。但是如果看现代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似乎每年都在变化,每一年都在变法。而且越来越好。
很多下意识觉得,变法改革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无非是古人不行而已。
却不知道双方的思想体系,与生产体系,价值观念,就没有一样相同的。
在后世,何夕这种到一地能改革一地弊政,做得更好的官员,那是改革先锋。但是在这里,却是一个爱折腾的,轻佻,傲气。等等负面标签都贴在身上了。总之一句话,不够成熟稳重。
这种对立,何夕能感受到,朱元璋也能感受到。太子而今也感受到。只是两人对何夕的态度不同。
朱元璋是铁了心看看何夕所代表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所以让何夕去折腾。而太子却觉得他有必要提醒何夕,不能让何夕走上歪路了。
或许这一句话,就是提点。
不过,何夕终究是做不到的。
何夕此刻感受到他与太子之间,那道深不见的鸿沟,这道鸿沟,既是太子与何夕之间的。也是古代与现代之间的。
何夕心中暗道:“我确实要远思了。”
是的。朱元璋在,他什么也不怕。但是朱元璋只有十几年寿命。洪武三十一年的时候,何夕也不过三十多岁而已。他还有后半辈子要过。他现在就要为此做准备了。
太子如果按照历史上早亡,也就罢了。如果太子真活得比朱元璋久,何夕也要有所准备了。
太子大兄很好。为人处世,也没有对不起何夕的地方。但是,大明该走向何方,却不能由太子说了算。何夕此刻忽然理解了之前朱元璋对他提点。国家大略,天下大局都是什么?
我的大局才是天下大局。
这一夜,何夕书房的灯亮了很久很久。一直到天光大亮。金乌东升为止。而何夕整整一夜没有合眼。精神看上却还亢奋之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