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人赞叹作者把重点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从而深入细致地表现一个相对静止的人生相。这就如同从人物漫长的性格发展史中截取一个片断,再让它在人们面前转上一圈,把此时此地的“这一个”,放大给人看。这是勾画讽刺人物的一个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净,情节流动迅速,好像人物脸谱勾勒一成,这段故事便告结束,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这些精工提炼的精彩情节。
当然,更多的人则是逮着冯过狂吹,说文章行文流畅笔触深刻有饱读鸿儒之风,用笔之尖锐勇敢令人折服,可谓是描绘科举现状及儒林弊病的宏篇巨制。
接下来便是冯七郎的表彰大会。怎么形容呢?总之是体现出了文人之博览群书且能化之为文字,便连冯过这位当事人看了也是胆战心惊——咦,说的这宇宙无敌美少年是……我?
文人,果然是最擅长舞文弄墨,能将人夸张一朵花。
当然,也能把人写成一泡屎。
经此一事,信州冯过之名漂洋过海传播开去,他的诗词文章也随之为更多人知晓。
不过,他若是只擅制词,怕是得不到文坛承认。
小词自昌以来被视为小道末枝,一般词人多写闺阁庭园之景、伤春怨别之情,士大夫借以抒怀,也很少有直言家国忠爱的之言。因此,得不到正统文人的特别关注和青睐。
但词固然小道,亦是文化菁华,之所以流传千古,与其蕴含的细腻、美妙、深刻的人生感悟密切相关。短小精悍的词里,藏着浩如星海的人生奥妙。词如花开千朵,朵朵灿烂,又各有异色,各有其妙处所在。每个人,都能从中品出几分属于自己的人生真谛,选择一种心仪的人生态度。从而,不再懵懵懂懂地虚度光阴,心灵世界亦不再空空如也。品读词令,亦可怡情养性也。
是以,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多年以后,文坛评冯过词作曰:“世之文人才士,游戏笔墨于长短句间,有能以瑰奇警迈,清新闲婉,不流于荡淫污者,未易以小伎(技)言也……以词为小技,此非深知词者。词至定末,改之赋词中之慷慨悲凉、微婉顿挫,皆伤时感事,上与《风》、《骚》同旨,可薄为小技乎?”
但在此时,冯过可绝非只擅填词,他的八股制艺文更是一绝,便是资哲、费宏这等大佬前辈亦是交口称赞的。撇去院试时文不说,他在府学里信手所学的制艺都成了训导嘱托们讲读的例文,八股文在他这实在只是简单的文字组合。
事实上,他那篇《师说》更为士林推崇,传至两京反响愈烈。人谓其文“如常山蛇势,救首救尾,段段有力,学者宜熟读”、“此篇有诗人讽喻法,读之自知师道不可废”、“大意是欲李氏子能自得师,故一起提出师之为道,以下便说师无长幼贵贱,惟人自择。借写时人不肯从师,历引童子、巫医、孔子喻之,总是欲其能自得师。劝勉李氏子蟠,非是訾议世人”、“师者,师其道也,年之先后,位之尊卑,自不必论。彼不知求师者,曾百工之不若,乌有长进哉!《说命》篇曰:‘德无常师。’朱子释之,以为天下之德,无一定之师,惟善是从。则凡有善者,皆可师,亦此意也。”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