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整呢?兰芝还留在上饶,返回去接她?真是窝火。
为此夫妻俩还吵了起来。方邵氏坚决不同意将女儿带在身边犯险,都这么久了还没有收到毫儿的音讯,也不知道他们怎样了,若芝儿再有个三长两短她也不要活了。方月夕则道一家人就得在一起同生共死,让芝儿留在冯家算什么回事。
至于王三虎,只好做个吃瓜群众……啊,不是,是不好劝哪。况且这二位,一个外刚内柔,一个外柔内刚,一旦起了争执,那是谁也说服不了服,外人更没法掺和。
好在,次日便有好消息传来。呃,确切的说也算不上是好消息,但却是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而对于方月夕来说,那是唯一的选择。
钟相殒后,杨幺联络龙阳之夏诚、杨钦、杨广及慈利陈寓信、松滋李合戎、澧阳英宣等数十名首领,继举义旗,集结八万“义士”,伐木为船,垒土成寨,坚持战斗。沿湖一带,寨栅林立,风帆栉次,农民军声威复振。
六月,朝廷委程昌寓为鼎、澧州镇抚使、兼鼎州知府,镇压杨幺起义军,被截击,仅以身免。七月,义军再败程昌寓,缴获官军车船及督料匠手高宣,并为所用,在各水寨大造车船。战船高两三层楼,可容纳近千人。舱内装车轮,踏车击水,往来飞快。又设拍竿,长十余丈,上放巨石,下安辘轳,顶系绳索,遇敌船近,一拉绳索,便可飞石击船。更添木老鸦、鱼叉、弩拿子等投掷武器和长兵器,使官船无法接近。农民军踏动车船沿湖作战,势力伸向环湖各州县。
皇帝再启用李纲为帅,四路合击杨幺。为适应斗争需要,杨幺由洞庭湖区各县起义军推为总首领,称大圣天王,并用以纪年,立钟相少子钟义为太子,封黄诚为军师、左仆射,杨钦为军马太尉。设总寨于宝台山,关口要隘分置水寨七十余个,李纲的“四路围剿”被粉碎。
数轮围剿与反围剿发展转换极是迅捷,如雷霆万钧,令人眼花缭乱。
当然,时下的消息传递手段单一,邸报所刊大多语焉不详,只大体说了事情始末,不可能讲述具体细节。人们听得的只是口口相传。纵然谈不上以讹传讹,却也不会是事情完整经过。
但,杨幺确已是成功接班并站稳了脚跟,虽然听闻朝廷拟改派龙图阁直学士折彦质及荆南制置使王燮率兵镇压,但连李纲都无功而返了,他折彦质能扭转乾坤?
李纲祖籍邵武,自祖父一辈起迁居无锡县。他此时的名气并不大,但确是名门子弟,嗯,父亲李夔来头可不小。
李夔,字斯和,理宗元丰三年进士,调秀州华亭尉,移松溪尉,池州军事推官。历知钱塘县,鄜延经略安抚司勾当公事,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厅公事。任鄜延帅吕惠卿幕僚时,至延安不到一个月,夏人倾国数十万兵来攻,李夔陈守御方略,使一路得安。米脂之役时,有言夏军十余万将来进攻,诸将将弃城而逃,李夔在彼众我寡的情势下,坚决主张按兵不动,大张声势,使夏人认为有备,终使夏人不敢来犯。在任平江判官时,案件积压,李夔命人分条梳理决判,人皆安之。英宗即位,迁大宗正丞。久之,擢宗正少卿,兼学制局参详官,移太常少卿,知邓州,兼京西南路安抚使。改知颍州。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