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鼎定河山> 第一百一十四章 芝兰玉树(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一百一十四章 芝兰玉树(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农民起义的理由,一般都是“官逼民反”,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都算不得什么大事,与整个国家政治的全面腐败,与大灾大难关系不大。那为什么那么容易发生农民起义了?

  在冯过想来,一则是起义的成本比较低,好处比较多。

  大定实施“守内虚外”的政策,大量的兵力屯集在开封周围及西北边境,其他地方放的兵力比较少,而且这些地方,军队的能力也相对不足,所以农民起义很容易爆发起来。而农民起义爆发以后,朝廷实施严厉打击的情况并不多,大多数时候采用招安的办法,就是和农民起义军达成和解,领头的人被封个什么官,然后分到各个地方去。就算是打击,也没有像清朝统治者那样,对起义军领袖采用凌迟处死、诛灭九族等严酷惩罚。如方腊,闹出这么大动静,皇帝不也想过招安么,只是“圣公”太过自大,断然决然的斩断了所有退路。

  再则,大定发展至此,吏治腐败,朝廷对外献币乞和,对内恣意搜刮,百姓苦不堪言。土地兼并极其严重,后果,是富人少报漏报田地,想法设法逃避税收,甚至将负担转嫁给无田或租田农户。这样,国家的钱少了,又会进行新一轮的摊派,正所谓是“富豪形势者田多而税少,贫弱者地薄而税重。”

  赋役繁重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当今皇帝喜花石竹木,层层摊派下去,多产竹木漆的青溪县便成了盘剥最苦之地。行根刷,人不堪命,皆去而为盗。方腊“雄起”,正是应此而生。

  最后,民乱频仍与本朝贯彻始终的“岁币制度”有关。“澶渊之盟”后大定每年要交的岁币,每年是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数量不少,后期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绢、银这两种东西不是现成物品,需要生产、运输、汇集等环节。绢帛、银矿主要分布在遥远的南方。这两样东西光运到京城,百姓就疲于奔命了,更不要说生产了。

  总体来看,大定经济繁荣、国有富裕是事实,但百姓并未见得有多富裕,甚至在特殊年份过得还很艰难。如此,焉有民众不反抗的道理?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但这亦是双刃剑,让原本飘摇的大定愈发的摇摇欲坠,外敌一旦入侵,究竟是万民换新生还是堕落人间地狱?怕是赌不起。

  但就目前来看,还是“叛乱”比“起义”多些,所谓“永乐”朝至少让浙江已是千疮百孔。羊毛出在羊身上,祸乱过后,为此买单的还不是老百姓?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