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诗派的主张与黄庭坚旨趣有相似处,重工力,但更强调循规矩而主变化,倡活法而主悟入,讲“锻炼而归于自然”。在诗歌的思想内容方面并没有提出什么特别的主张,作诗多好用僻典,炼生词,押险韵,制拗句,讲究语言韵律,易于走上形式主义道路。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遍及于整个诗坛,其余波一直延及后来的同光体诗人。
而临川,则可谓是才子之乡,文化之邦。
关于此节,两个时空大同小异。
那个时空,唐代王勃《滕王阁序》就有“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的吟颂,“临川之笔”便成了“临川才子”的代称。至宋,又因科举连捷,流光溢彩,被著名学者董震誉为“人才之乡”。到了明朝中叶,随着赣东民谣:临川才子金溪书的广泛传播,“人才之乡”便被人民大众改称为“才子之乡”。
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名儒巨公,如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文章大家曾巩、词坛巨擘晏殊、“百世大儒”陆九渊、“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等。历史上培育出7个宰相、13个副宰相、3000余位进士。著书立传的学者有300多人,著述481种,5580多卷,其中65种770多卷被列入《四库全书》。有资料记载,历史上有科考制度以来,全国进士有10万人,其中江西有1万人,占全国的1/10,而抚州有近3000人,占江西的1/3……
临川,不止在科举时期大放异彩,便是在新教育时代也同样牛叉,“临川一中”了解一下?
这个时空,临川亦无愧于“才子之乡”美誉,自昌以来,不仅进士人数位于前列,更不乏状元乃至宰辅。
那个时空,汪革便是绍圣四年的礼部会试第一,嗯,堂堂状元公。
咦,徐元杰与刘几也都是“状元”哪,莫非自己身上有种神秘能力、成为“状元收割机”?
这场邂逅,多年后成为文坛名场面,令无数后辈神往,甚至被拍成影视剧传唱。“信州三子”与“临川四才子”亦被后世誉为“江西七大家”,是为无数士子追随的榜样。
湖畔偶遇,并无多少交流,彼此寒喧一二便各自离去。次日便要下场乡举,那方是重中之重,是无数士子穷其一生的追求。虽然平素耳听对方的“事迹”,却属实谈不上有多惺惺相惜,反倒是彼此存有竞争关系,不横目敌视便算身兼君子之风了。
是夜,不知有多少人辗转反侧、彻夜未眠,亢奋期待者有之,忐忑不定者有之,焦虑惶恐者有之。考前综合征这玩意儿,脉脉相传。
这其中涉及到一个录取率的问题,那组冰冷的数字着实够“致郁”的。
先拿院试来说,考试分为正试、复试两场,为防止作弊,通常由五百里外较远的书院山长或幕友来评卷,第一场考试的录取人数为最终录取秀才的一倍,第二场考试再筛掉一半考生。通常情况下,秀才录取名额根据各地经济文化不同,各县录取人数从数人到二、三十人不等,由于名额有限,因而在古代,白发苍苍却仍为童生者比比皆是。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