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鼎定河山> 第一百廿六章 高雅条鬯(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一百廿六章 高雅条鬯(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另外,翰林院虽然好,但毕竟是个清水衙门,因此很多人都会找机会外放,离开翰林院之后,大部分人都会留在京中六部或其他衙门任职,之后便和其他官员一样等着升迁;少部分会被外放到地方为官。这些人虽然不在翰林,但毕竟有入职“翰林院”这个光鲜的履历在,所以他们的升迁速度较之普通官员来说也是要快一些的。

  李格非在翰林院一呆十五年,熬走了四任掌院学士,确属异类,像他这种情况极为罕见。虽说翰林院清贵,但你这霸着位置不走是几个意思?

  事实是,他这升迁缓慢好似被拘禁在翰林院,原因有二:

  其一,此人清正耿直,从不掩饰喜恶,“口无遮拦”,很是得罪了些朝中权贵,难免遭致打压;

  再者,其厌恶邪术、不信鬼神。某回见有道士说人祸福或中,出必乘车,氓俗信惑。遇之途,叱左右取车中道士来,穷治其好,杖而出诸境……呵呵,你一手无实权的翰林官,居然越俎代庖的多管闲事,置咱京师一干主官于何地?

  这倒也罢了,他“不阿权贵”名声在外,反正得罪的人海了去,且皆大义凛然,“师出有名”呀,人家顶多是暗地里给他下绊子,真不好站出来搞事情,关键是伊此举竟是恶心了当今官家。

  崇宁帝信道,乃是狂热的道教信徒。常佶笃信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五月五日,道士认为不吉利,他就改称十月十日;他的生肖为狗,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内屠狗。他多次下诏搜访道书,设立经局,整理校勘道籍,崇宁二年编成的《崇宁万寿道藏》是第一部全部刊行的《道藏》。崇宁帝为了发展道教,不顾国家财力的匮乏而大兴宫观。神霄派便是此时形成的道教新派别,实际创始人是林灵素——“灵素,浙江温州人。少从浮屠,因苦其师笞骂,去为道士。”神霄派以常佶为“教主”,主张皇权、政权、神权合一。他采取崇道抑佛的国策,听信林灵素之言,将佛改为大觉金仙,僧人为德士,寺院改为宫观。并在道士的建议下修建艮岳,兴起花石纲。更甚的是,他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而且也喜欢别人称呼他为“道君”或“道君皇帝”。又耗费巨资,大动土木,兴建了很多宫观庙宇。还给神仙人物加封赐号,和制定道教节日。加封玉皇大帝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仁体道昊天玉皇上帝”,加封后土神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柢”,加封庄子为“微妙元通真君”,列子为“致虚观妙真君”。

  呃,你李格非区区从五品翰林院侍讲学士,敢公然攻击皇帝的喜好?这是自我放逐还是自暴自弃?

  此其二也。

  还有极其关键的一点,他与“无祐党”关系极密。

  理宗是一位锐意改革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启用王安石进行变法。王安石执政期间,为保障新法顺利推行,将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对新法的旧党成员大部分排挤出朝廷。理宗去世后,十岁的英宗即位,年号“元祐”,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氏一直不赞成新法,于是司马光等旧党重返朝廷,开始了废除新法、打击变法派的活动。司马光去世后,旧党内部因政见、学术思想不一而分化为以洛阳人程颐为首的“洛党”,以四川人苏轼为首的“蜀党”,以河北人刘挚、梁焘、王岩叟、刘安世等人为首的“朔党”。各党之间势同水火,相互争吵攻击,使得党争愈演愈烈。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