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鼎定河山> 第一百四十四章 家学渊源(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一百四十四章 家学渊源(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白鹿洞书院”堂长李燔固然是为文坛巨子,与杨万里相比则有不及也。

  杨万里不熟?“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解一下,必背的名诗,有印象了么?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吉州吉水人。

  他早年多次拜他人为师,老师有高守道、王庭珪、刘安世、刘廷直、刘才邵、刘珙等。友人则有高德顺、张栻、萧德藻、丘宗卿、王淮、刘袤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其二十七岁举进士,授赣州司户参军。历任国子监博、漳州知州、吏部员外郎秘书监等。英宗朝时为东宫侍读,太子常佶亲题“诚斋”二字相赠。借焕章阁学士,为燕国贺正旦使接伴使。

  《英宗日历》修成时,照例应由杨万里为《日历》作序,而宰臣蔡京却另命礼部郎官傅伯寿作序,杨万里于是自劾失职,请求去职,光宗挽留。接着又因要进《英宗圣政》书,本应由杨万里奉进,但英宗犹念旧恶,大不痛快,于是外调杨万里为江东转运副使,暂时代理总管淮西和江东军马钱粮。朝廷下令于江南诸郡行使铁钱会子,杨万里上书谏阻,不奉诏,因此得罪了宰臣,因而改任赣州知州,杨万里未就职,并请求任祠禄官,获授秘阁修撰、提举万寿宫,于八月谢病自免,回归吉水。自此幽屏,便与世绝。

  常佶即位后,召杨万里赴京,杨万里辞谢不往。次年九月,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

  去年进封吉水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他杨万里力主抗燕,反对屈膝议和。在进奏皇帝的许多“书”、“策”、“札子”中,他一再痛陈国家利病,力排投降之误,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他指出:“为天下国家者不能不忘于敌,天下之忧,复有大于此者乎!”

  其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他一生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履,随时准备唾弃。在作京官时,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汴京回家盘缠,锁置箱中,藏在卧室,又戒家人不许置物,以免离职回乡行李累赘,就这样“日日若促装”待发者。这与那些斤斤营求升迁、患得患失之辈适成鲜明对照。为官清正廉洁,不扰百姓,不贪钱物。

  他的诗,影响极大:“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

  他说:“何知有前辈。”又说:“传宗传派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正是以这种不肯傍人篱下、随人脚跟的开拓创新精神,他终于“落尽皮毛,自出机抒”,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初学江西诗派,重在字句韵律上着意,五十岁以后诗风转变,由师法前人到师法自然,创造了他独具特色的“诚斋体”。诚斋体讲究所谓“活法”,即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