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地,冯过有些心虚。做贼心虚?搞笑嗻,唔可能。
但,能躲的且暂避,这是战略,对吧?
年前这俩月他且忙着呢,也没多少时间静下心来细想。
每科乡试,信江书院必有过关者,此次仅八人中式,是低于十人中举的平均数的,但有冯过在,一俊遮百丑……此刑容不当,划去重写……文无第一对吧,但冯过是解元,能打十个……就这么豪横,就问你们服不服?书院虽然名头不小,在江西名列前茅,也出过不少进士,但解元还真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而基于冯过表现之惊艳,有人甚至开始讨论其连中三元的可能性。
众所周知,正式的科举制度是秀才才可以参加的,要参加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秀才之前,普通读书人要取得秀才的资格,还要参加三次考试,分别是县试、府试和院试,为“童试”。
童试考试的三级考试,每级的第一名都称作“案首”,连中三次案首的,俗称“小三元”。
与“小三元”相对的是“大三元”,是指乡试、会试和殿试的三次第一名。连获“解元”、“会元”、“状元”者,称为“连中三元”,也叫“大三元”。
连获童试考试三次“案首”,以及随后的“解元”、“会元”和“状元”者,称为“连中六元”。
小三元其实不难,譬如县试和府试,皆由本县父母官出题判卷,结果尽在一人之手,这其中的可操纵性不言而喻。至于院试,由一省提学负责,猫腻自也有,却是不敢太过明目张胆。毕竟,秀才与童生二者的社会地位不可同日而语,需谨慎以待。
县试、府试不提,冯过的院试案首可是实至名归的,那篇八股文放诸乡试甚至会试都有很强的竞争力。
乡试更不消多说,文坛公认的清直名臣李格非主持,收买不得,压制不成,全凭真才实学试举。更何况,事后还会刊印《乡试录》,其中有中举者的试文,孰高孰低一目了然。冯过的文章确实高出一层,解元之位无可厚非。
十五岁的解元哪,后无来者不可知,绝对是前无古人的了。而且,此子制文娴熟老道,给人尚未尽力之感,南京会试时若是全力以赴,指定有耀眼的表现,会元?大有可能。
人脉是需要投资的,这也是冯家登门送礼道喜的宾客不绝之故,露个脸结份善缘嘛,天晓得冯七郎日后能走到哪一步。
那个时空,冯过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接待工作,虽做不到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但交际手段还是有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从善如流嘛,别轻易得罪人。不过,还得有个度。应付了几回,也是“力不从心”哪,干脆竖木牌于宅前,上写“为专心备考来年会试,概不待客”云云——不管“待客”还是“接客”,都感觉怪怪的。
当然,有两个地方是必须登门拜访的,资家与朝阳王府。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