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到了真宗朝,进士要侯缺。其时,铨选进士初仕须留京补用或回籍候缺。“著考试,将文理优者留京,遇有月官扣缺,即行补用;其余听其回籍,候应补之缺。”经吏部铨选的进士要等有空缺才能任职,到明宗朝也没有好转,有的进士有近十年不得官。
每三年一次的会试产生三百多名进士;每六年一次的大挑考试;不定时的恩科考试,还有部分贡生任官,捐官。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吏部选官是每月抽签,有进士、举人、纳捐、应升四部分按照规定额度同时抽签,当然抽签不是真的随意看运气抽,根据打点多少而决定你是否被抽到。到了英宗朝,一个纳捐者要捐四千多两白银才能得到知县实职,对大多数进士而言是一个天价。留京等待补官,这或许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各种操作。
资哲给冯过这位官场小萌新好好普及了一番新科进士选官的流程。
一甲的三名进士,状元直授修撰,榜眼、探花皆直授编修,修撰是从六品,编修则是正七品;二甲留京为六部主事的进士,主事是正六品。
状元授官有奖励头名的荣耀考虑在,可以不同于寻常进士,然而二甲进士授正六品主事,岂非比状元还高,很不合情理?其实,二甲进士初授官,实则是候补主事,而非实授。
譬如,乡试阅卷工作的上一届进士,外任地方官都明确署着府推官或者知县的官衔,而京官却均是“X部办事进士”。乡试之举行都在上一科进士登科后两年,这些留京的进士干了两年的工作,在正式场合尚且不能署衔“X部主事”而只能说是该部的“办事进士”,可见正六品主事并非直接授予,和庶吉士转正为翰林官差不多,需经过三年的试用期才能转正为主事。
至于庶吉士之转正,《职官志》有明确规定:“三年试之。其留者,二甲授编修,三甲授检讨;不得留者,则为给事中、御史,或出为州县官。”编修为正七品,和榜眼、探花之直授是一个职称待遇,只是迟了三年;检讨则是从七品,低一级,可见科举名次的高低,哪怕在馆选之后,也是时刻发挥作用、决定前途的。至于“不留者为给事中、御史”,给事中是京官,从七品,御史当是指十三道监察御史,要外放出去的,是正七品。这又是一个奇妙的等级区分,官场默认京官为优选,外官为次选,所以不得京官而外放者,就在官品上稍升一级为补偿
同样的道理,选官中,翰林官也优于普通京官(比如翰林官就不必接受京察考核,这是一项很令人羡慕的特权),因此,进士入翰林,初官最高也只有从六品,最低是从七品,而补主事的京官则起点就是正六品,也是一种相对的补偿之意。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