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金大侠这编故事的能力真心强悍,亦真亦假,真假难辨。
这个时空,黄裳是否还能编写《九阴真经》不得而知,状元却是叫冯过夺了去。
这是“琼林宴”后,本科一鼎甲再次相聚,在翰林院。
殿试传胪后,民间颇有吐槽之声,“探花”长得太老成寻常了,远低于期望值,状元公冯过年少俊美,正是颜值担当,方符“探花”之名嘛。
这便是典型的看热闹不嫌事大了,状元能和探花一样吗?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从六品与正七品貌似只差一阶(半级),但有道是一步快步步快,先人一筹快人一步,这在仕途可是有大裨益的。
与黄裳几句,费懋贤领着冯过二人去报道。
负责接待新人的是熟人费懋中,字民受,今年廿九岁。早前去费府拜访时,恰巧费懋中也在。费懋中作为十年前的探花,中间为祖母守制二年,却也由编修升为侍读学士,升迁委实不慢。
虽然说是认识的,该走的流程却是少不了的,首先需出示两样东西:敕牒和告身。
敕牒,也就是由吏部颁发的委任状,上面印有吏部的大印,显然这个是独一无二的,当任职官员到达任职地报道时,首先就得交出敕牒证实身份,以供官府备案审查。
告身,这是官员任职的二道保险。从南北朝时就有了这个制度,上面记载的是官员的姓名、籍贯、年龄和特殊体貌特征,内容之详尽,安全度之高。到了大定,这个告身更是由吏部统一制作,采用绫罗等材料制造,看起来高大庄重。与敕牒略有不同的是,告身不再需要上缴官府,官员自己也可以一直保管,还可以留给下一任使用。
登记罢,费懋中微笑道:“二位新来乍到,不明之处尽可来问我,这些日子便先熟悉一下,不日便有差事分派。”
二人一一应下。
翰林院有三大体系。正官为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统管翰林院并是皇帝的顾问;属官有五经博士、侍读等,是正官的分支,即皇帝的文学、政治等顾问;史官有修撰、编修与检讨,乃为专职史官。仁宗以后由于内阁从翰林院中分化出来成为皇帝的专职辅政、内侍机构,翰林院便更多的倾向于治史,史官的地位就得以提高。“史官,掌修国史。......修撰掌撰述,编修掌纂辑,检讨掌检阅。”检讨作为翰林院史官,负责检校官修国史,是对修撰与编修二史官治史成果的最终审核。三史官还参与到了各级科举考试中,在乡试中充当主考官,会试中充当副考官,殿试中充当收卷官。同时在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即经莛中充当展卷官。史官秉持“为君者,当以先王之礼教其臣,为臣者当据先王之礼事其君”的精神,通过直谏来监督皇帝的行为,即使触犯龙怒也在所不惜。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