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皇帝答诸大臣:“履新之吉,与公等同之。”
定人上门拜年也充满着“仪式感”。拜年不仅要备礼,且非常讲究礼节。一般而言,过年多为地位低者向尊贵者、年小的向年长的拜年,且要求行大礼进行六次跪拜。此外,拜年的人要按照长辈的意见行事。男女长幼各站一排,拜的秩序也照这个规矩进行。
大定流行一种有意思的拜年方式——送贺卡。贺卡,又叫拜年贴,通常用梅花笺纸裁制而成,二寸宽,三寸长,受贺人姓名、贺词、落款依依写于其上。
许多士大夫应酬过多,分身无术,无法一一登门向亲朋好友拜年,便会派家人手持自己的“名剌”(名片)前往拜贺。而一些富贵人家,更是为了应对络绎不绝的来客,在自家大门口挂一个红纸袋,上书“接福”二字,接收各方投剌。
冯过很是愉快的接受了这种拜年方式,在冯宅大门挂了红袋。当然,他“位卑人微”,可不会大喇喇的门上处投“名剌”,除了关系较近的同年或同乡,绝对是亲力亲为的诚心拜年。
没办法,京中这些个既是前辈又是长辈的,必须亲自登门拜年,至于能否得到接见且另说。毕竟,这当口去权贵高官府邱拜年的人太多,真真是车轿盈巷、水泄不通。
当然,去这些大佬府上拜年嘛,总得精心挑选礼物,绝非“心诚则灵”。
“参谒上司,则备见面礼;凡遇年节,则备节礼;生辰喜庆,则备贺礼;题授保荐,则备谢礼;升转去任,则备别礼”
某大佬在某年关曾对一帮部属半开玩笑地说,“谁到我家中拜过年我不一定记得,但谁没去我肯定记得。”这句话吓得那些本来不准备拜年者纷纷改变了主意,争先恐后前去拜年。
“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也就是说,士人与老百姓拜年都是捧着一颗心来,而官员之间的往来,就有“花心”的成分在里面。为什么“花心”?当然是为个人命途考虑。上级官员掌握着下级官员的生命线,下级官员要升迁,只不过是上级官员一句话的事,不送礼,下级官员的日子自然是不好过的。拜年送礼,其实是为行hui大开了方便之门。
所以,古时也有法律规定,官员逢年过节的人情往来是不允许的。
《魏书·刑法志》记载:“枉法十匹,义赃二百匹,大辟。”什么叫“义赃”?胡三省解释:“义赃,谓人私情相馈遗,虽非乞取,亦计所受论赃。”“义赃”,与直接贪污受贿所得的“正赃”相对应,是年节的人情馈赠。有了这规定后,“食禄者跼蹐,赇谒之路殆绝”,因此,官员们不得不赶紧收手,行贿送礼之路几乎断绝。
《昌律》规定:官员受贿“五十匹流二千里”,行贿“罪止杖一百”。这里自然包括了过节的时候收送礼物。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