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鼎定河山> 第二十七章 出尘青莲(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二十七章 出尘青莲(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世说新语》啊……”女子似乎有些懊恼:“还是读的书太少……”微微叹息一声,似是无奈。

  冯过忍不住暗暗吐槽:这还嫌读书少?我读书少你别骗我哦。这逼装的,可以给九十分。

  诗词用典,是诗词常见的艺术手法之一。诗家词人为了扩大诗词内涵,丰富诗词情韵,增加诗词风采,一首诗,一阕词,往往用典,还有典中套典,一句两典者。就形式而言,分用事、用诗、用话三种;就手法而言,有明用、暗用、反用、化用,或摘原句,或改词语,或**髓,或截几个字,或取一个情节。

  在那个时空,辛弃疾的词,几乎每一篇都用典,有时甚至一篇中连用数典,分析一下,辛词的用典有如下几个特点:

  好任意驱遣古人,表达自己的爱和恨;

  好连用数典,也是辛用典的一个特色;

  好反用典故,更上层楼。

  能够活用典故,已非易事;串典成龙非高手不能为;套用典、反用典,则是更上层楼,令人耳目一新。凡此种种,大有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之叹。在用典的招数上,辛弃疾不愧为古今第一人。

  但用典必需要少而精,用得确切,这样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有:“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理须核……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引事乖谬,虽千载而为瑕。”

  诗中滥用典故,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写不成好诗。南朝钟嵘就曾批评任昉因用典故太多而写不成好诗:“但昉既博物,动辄用事,所以诗不得奇。”

  再者,用典应将典故溶入诗词中,和诗词成为一体,不可牵强硬搬,应该达到“用巧无斧凿痕,用典无填砌痕”,如“水中着盐,饮水仍知”,达到较高境界。

  辛弃疾的词便已臻此境,这也是他被誉为“词中之龙”的原因之一。

  也正因文人好用典之故,诗词文章中信手拈来,读者若是不知典故出处,自是无法理解通透。

  这白衣女子只听冯过念了一遍,便找出了三处用典。你一个女孩子家家的,要不要这么好学?还“读书少”?

  冯过不由心生挫败感,作为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当然不会说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问题是,换了是他,若非开了挂,让自己的记忆力超强,怕是一处用典也找不出。

  哦,这位小姐姐就是董小宛,先前听甘诚说过……咦,小甘同学这是什么表情?造型很别致哪。

  那厮身子侧倾着,痴痴的望着董小姐,唇角挂着亮晶晶的液体。卧去,是唾液吧,真是流口水了。哥,矜持一点好不好,要不要这么咸湿?

  冯过亦是无语了,交友不善哪。

  董小宛只当未见,想来是这场面经历的多了,泰然自若,波澜不惊。

  她屈膝微微一福:“小女子董小宛见过冯案首,见过诸位相公。”

  嗬,认识我呀,冯过让那声“相公”喊的小心脏不争气的加速跳动,这个词可容易生起歧义哪,脸上自是不会表露出来,微笑着道:“董姑娘好。”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