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越战越心惊,完颜希尹更是心里叫苦不迭。
完颜希尹本名谷神,足智多谋,随完颜阿骨打征战,屡次立功。但他的武力值在军中却是排不上号的,以缜密多智著称。
其通晓本族祖先之法度,女真人称其“萨满”,以为通神人的智者。女真族无文字,赋敛调发,刻箭为号,与邻国往来文书皆用契丹字。随着大金建国,影响力日深,迫切需要符合女真语言的文字,于是完颜阿骨打命完颜希尹创造女真字。
他极崇尚汉文化,对中原常定王朝也很是亲近,甚至是极羡慕崇拜的。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历朝历代都面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中原文化时刻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在秦汉时期,北方有匈奴部落,经常南下进攻中央王朝,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五胡乱华,到了昌楚时期北方的突厥,室韦,党项,回鹘都纷纷崛起,到了大定,北方又出现契丹,女真,蒙古等部落。
这些游牧民族时刻威胁中原王朝的统治,但这也是两种文明之间的一种碰撞,胡人逐水草而居,天性喜欢杀戮,他们没有办法制造精美的物品,生活非常困苦,在这种条件下,让他们养成了骑马射箭的本事,中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不轻易发动战争,在强盛的时候还能对游牧民族造成压倒性优势,一旦失去军事优势,那么北方游牧民族将会蜂拥而至。
不管是先期的大辽,还是后期的大燕和后辽,都实行两种制度,一方面对境内的汉人实行儒家文化,另一方面对契丹的游牧民族实行游牧统治,不会轻易和中原王朝开战,和大定签订了檀渊之盟,双方百多年来没有发生战争。
契丹人最懂得的一点就是审时度势,他们自认为没有做中原霸主的实力,所以便想和大定协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大定的天子继续做中原霸主的美梦,而必须要按时定量的为大辽(燕)提供充足的物资和财物。
契丹人在占领燕云十六州后获得大量汉族人口,而作为游牧民族的契丹统治者并不知道怎么治理这些会种地会打铁的人,很明显,他们不适应和自己一样骑马放牧的生活。而契丹人和以往的游牧民族不一样,他们深知汉化是进步的最好办法,但是汉化的反作用也会使自己逐渐失去积极进取的性格。所以要把握好契丹文化和汉文化之间的关系,减缓汉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澶渊之盟”的签署者把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翻译成契丹文,召集大臣们。燕(辽)人们也高度尊重王安石的作品。随着中原诗歌在燕(辽)国的广泛流传,辽人的作诗水平也节节提高,诗意内涵逐渐深刻。对章更加公正,用词也更考究。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