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鼎定河山> 第二十九章 无人不芳(1/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二十九章 无人不芳(1/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对于这个时空而言,辛弃疾的词作便是至好的礼物。

  对于冯过而言,若是本尊愿意出手,他又何必做那“文抄公”。抄袭,难道是脸上有光之事?况且,他真的视辛弃疾为偶像,也想学那一腔热血、一身侠气。

  一者因辛弃疾本身的人格魅力,乃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作为武将,他身体强壮,精通韬略,能征善战。作为文人,他雅爱山水园林,词章翰墨洒脱,文气沉雄豪迈。作为军事家和政治家,他既有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骁勇,又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略。

  再者辛弃疾虽是山东人,却在上饶赋闲前后十六载,先于吉阳山谷建带湖新居,以新居名自号“稼轩居士”,后移居铅山瓢泉“斯思新居”,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主要时间在和士大夫阶层及地方官员游山玩水、饮酒赋诗中消磨掉,表面看似放浪林泉,不关心世事,但胸中燃烧着炎炎烈火,借诗词抒发爱国忧民之情,在此写下了一百多篇瑰丽悲壮的词篇。

  他在文中说:“广信为江闽二浙往来之交,异时中原贤士大夫南徙多侨居焉。济南辛侯幼安居址关地最胜,洪内翰所为记稼轩者也。当其时,广信衣冠文献之聚既名闻四方,而徽国朱文公诸贤实来,稼轩相从游甚厚。于是鹅湖东兴,象麓西起,学者隐然视是邦为洙泗阙里矣。”意思是信州如孔子家乡文风之盛。

  无论是在带湖还是在瓢泉的岁月里,辛弃疾表面看来淡泊清净,放浪林泉,不关心世事,实则胸中燃烧着炎炎烈火,不忘收复失地,仍然写下了大量忧国忧民的词章,抒发爱国之情。

  优美的瓢泉山水,恬淡的乡居生活,并未消溶词人的爱国热忱。忧心时事的情怀,时时流露于他的字里行间。

  纵观其一生所作词篇,存六百二十九首,其中四百六十首作于上饶,占总数的七成余。上饶,作为辛弃疾的最终归宿,留下了伟大词人仰天长啸的凛凛风貌,诞生了辛弃疾词中大量的名篇佳作。

  可以这么说,辛弃疾算得上是上饶的文化名片,当地人也以此为荣。

  作为历史与文学爱好者的冯过,出生在吉阳山,没少去带湖玩耍,虽然年幼时不懂那段历史往事,到中学方晓得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带湖山庄竟是大词人辛弃疾所建,那里乃是真正的文化古迹,怎不与有荣焉?及至高中,读书越多,接触越多,那种自豪与崇敬便越深。之后他便热衷于与外地朋友普及此事,更是如此自我介绍:本人来自上饶,家乡离辛弃疾的“带湖”仅有一山之隔。若有人不清楚此中关系,他正好详细解说。

  是以,当老辛同志悍然抛出那阙“把酒长亭说”时,冯过是激动且欣慰的,见证了历史啊。

  稍后,在场众人更是群情激昂,因为陈亮现场唱和----

  是时,辛弃疾一曲诵罢,亭子内外先是一片静寂,俄顷,费懋贤徐昭然资哲等人皆是肃然起身,齐声叹服:“辛稼轩大才,吾等不如矣。”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