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鼎定河山> 第三百零四章 练兵纪要(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三百零四章 练兵纪要(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乡兵是大定的预备役部队,因其不脱离生产,是不隶国家兵籍的“不养之兵”,故没有固定的军俸,只有补贴性的钱粮。即使补贴性的钱粮,各地的情形也不一致。河北忠顺“巡缴”时每日人给粮二升;陕西保毅,上番人月给米六斗。乡兵的补贴实际上只有参加各种军事行动才能得到。

  蕃兵是大定在边境地区招募的少数民族部队,在军俸上也是不被重视,番兵的军官是有军俸的,而士卒则无,只有补贴。但是,由于边境地区地广人稀,朝廷对蕃兵士卒采取以田代俸的做法,即通过给田地作为蕃兵的赡养之资。

  而一名生活在城市的普通市民,不管他是在街边摆个小摊做点小买卖,还是在官府的手工作坊里打工,或是给富贵人家当佣人,每天的收入都是一百文钱左右,一个月三千钱,大抵可换二两银子盈。

  正常来说,一贯钱是指一千个铜钱,但问题定时流行省陌,“以七十七钱为百”,即一贯钱为七百七十钱。至于铜钱与银两的换算,则随着朝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定初银钱兑换比为一两银兑一贯钱,到此时,一两银则可兑两贯钱。

  也就是说,在燕子坞这“世外桃源”,只要肯吃苦耐劳坚持下来,便可拿二十倍于中央禁军的俸银,再不济的也能抵寻常人两个半月的收入。不就是刻苦训练么,还能累死不成?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这些个新人菜鸟打小便学着做各种农活,最不怕苦累,怕的是吃不饱。

  于他们而言,反而似乎是夜间的文化课难熬些。

  虽然大定文风昌盛,因了造纸及印刷相关技术的飞跃提升,书籍大幅度降价,便是寻常人家也买得起,但要供应不事生产的读书人仍是件难事,便是举全家之力也够呛。是以,即便书院遍布,且有各级官学,但仍有众多目不识丁者。

  大定经历次兴学,形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学校网络,其规模之广、数量之多,远远超过汉昌诸朝。另,朝廷又诏诸州“给田十顷赡士”,凡地方官学均有相应的定额学田,田租收支由学校经理。

  饶是如此,读不起书的家庭亦比比皆是。

  也正因这些大龄菜鸟从未上过一天学堂,到十七、八岁时再学着识文断字,难度可想而知。

  冯过早有心理准备,当然没想过这些人个个都是读书种子,但至少能粗略看懂军令条文。毕竟,这些人中必会有一部分人去做细作谍子,情报书写是避免不了的。

  在他看来,一个出色的军人应是允文允武的,至少这第一批“菜鸟”大部分都能有成将军的潜能。

  事实上,原本在贾小春这些行伍出身的人想来,冯过这种种动作委实是有些“胡作非为”的,就是有钱人的“作”,但不多时他们便瞠目结舌了。

  半个月过后,这批只知道拿锄头种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子弟便来了个大变样,原本的畏畏缩缩、站立不安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行动有力、反应敏捷,眼睛里隐隐透露着自信与坚毅,精气神大幅度的提升使得个个都判若两人。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