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不行就算了,这帮大爷态度也差得令人发指,玩忽职守是常态,有的还公器私用,挪用物资,指使工匠干私活。
第四,生产有问题。
首先,生产周期太短。
兵器制造本身就是一个要求严格的精细工种,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可朝廷为了应付军事压力和庞大的军队数量,不断缩短工期。
以弓箭为例,弓箭制造素有“年弓月箭”之称,最早的时候弓箭的工期是一年,后来给改成一个月了。
一个月能做好一年才能做好的兵器吗?根本不可能。
其次,生产模式有误。
兵器作坊数量太多、分布不合理,重头轻脚,不利于材料集中利用,全国物资一股脑的塞入京师兵器作坊,光材料筛选就是一个大问题,造成严重浪费。
而且京师兵器作坊优先考虑御前系统,由此导致资料、工匠分配不均,破坏朝廷系统生产。更头疼的是地方兵器制造是按朝廷统一规划制造,根本不从实际出发。
第五,工匠缺乏。
工匠之所以持续减少,首先是因为工匠待遇差。
大定工匠其实就是相当于服役的役夫,工作条件差,工作任务艰辛,待遇不平等。
工匠有民匠和军匠之分,两者干同样的活,民匠待遇远不如军匠,辛劳所得只能养活自己,根本养活不了家人。
而就这点微薄的工资,官府有的时候不按时发放,有的时候还进行克扣,甚至还被上面的人盘剥殆尽。
工匠又不傻,想要马儿跑,也得给马吃草,要工资没工资,要待遇没待遇,谁给你干?
更致命的是,工匠还被上司挪作他用。
工匠本就不够,这些人还损公肥私,让工匠们给自己修修房子,打打家具什么的,加重了工匠负担,导致兵器作坊严重缺乏工匠。
厉害的时候,朝廷只能抓壮丁,找些不专业的人充当工匠。什么篾匠,泥水匠,都来搞兵器,都是匠看来没什么不同。
这样一来,在这些因素影响下,大定能制造出好的兵器才怪了。
但即便这样,兵器价格也是不便宜。而且,普通人很难拥有朝廷制式兵器。
大定建国后通过对军工业的官营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对兵器的控制权。兵器产出后保存于各地的甲仗库、军器库,地方官员负责监管兵器以防止兵器滥用。在军队中,朝廷实行了士兵借支制度,禁止士兵长期储留兵器,但随着边防压力的增大以及士兵逃亡现象的存在,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遭到了破坏。此外朝廷还通过颁布法律的方式禁止民间私藏、买卖兵器,以保证社会秩序的安定。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收缴天下兵器铸为“金人十二”,以防兵器散落民间引起社会不稳,秦朝后的各朝大体沿习了这一制度,如隋朝规定“禁私家畜兵器”。大定政府在建国之初对民间也实行了禁止私有、私造兵器的政策,比如建国后颁布的《定刑统》中明文规定:凡蓄藏禁兵器的人户,按律须处以“徒一年半”的判罚。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