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鼎定河山> 第三百三十三章 弊出百端(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三百三十三章 弊出百端(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灾害的爆发会造成社会矛盾尖锐,扰乱社会秩序,人民的生活负担增加,随之引发社会动乱。每一次朝代的更迭,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如政治腐败、宦官专权等引发的农民起义。

  当翻开历史的篇章,可以发现几乎每一次引起社会动乱的农民起义,最初都是因为自然灾害的爆发,导致其生活困苦不堪,如东汉年间的黄巾军起义、昌末农民起义爆发时正值水灾、大定初期爆发的王小波起义爆发正值旱灾。可见自然灾害是农民暴动的原因之一。

  水灾、旱灾、地震或者蝗灾爆发的灾荒之年,使本已经被繁重的赋税、沉重的徭役所折磨的生活,难以为继的百姓更加穷困潦倒,无以为生。最终,只有举起大旗,揭竿而起才能寻求新的出路。

  柔桑采尽绿荫稀,芦箔蚕成密茧肥;聊向村家问风俗,如何勤苦尚凶饥。去秋东出汴河梁,已见中州旱势强。日射地穿千里赤,风吹沙度满城黄。

  终究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则大兴土木,亡则兵祸连结,不论“兴”、“亡”受苦的都是百姓。

  大定是富,一座汴京城傲立于世,但是怎样而来的呢?

  俗话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但在崇宁朝这就成为了皇帝蒙蔽双眼的愚蠢。蔡京为了让崇宁帝看到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要求将全国所有的资源全部放在京师,也就是举全国之力打造一个繁荣昌盛、祥和安宁的京师。这项要求的结果的表面今皇帝高度满意,但背后却是加持在各地老百姓身上的又一道沉重枷锁。

  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富者:迩来乘富贵之资力者,或夺人之田以为己物,阡陌绳联,弥望千里;至于吞噬千家之膏腴,连亘数路之阡陌,岁入号百万斛,为开辟以来未之有者。

  贫者:为了避免家庭人口过多带来的沉重负担,江南甚至盛行杀婴习俗,虽有敕“生子而杀,刑名告赏”但见效甚微;苏轼亦言“鄂岳间田野小人,例至养二男一女,过此则杀之”。

  大定之所以对外军事无力,除了军事制度的束缚外,经济也是一个主要原因。打仗就要花钱,如果向豪门富户征取,会造成官僚与地主阶级离心离德,由此导致常氏的统治基础不稳;那只有向本已赤贫的老百姓征收,反过来进一步迫使贫民依附于“巨室”,土地兼并再一次恶化。

  简而言之,大定确实繁荣,不过那只是属于地主阶级和文人的专享。

  而大定承五代遗制,将乡村主户,按财产多少,划分为五等,一、二、三等户为上户,其中,二、三等户也称中户,四、五等户称下户。

  主户分等以家业钱多少划定,既要估算“田亩物力”,又要估算“浮财物力”。

  田亩物力也叫实业物力,一般须依土地的肥瘠,而定价值的等差。好田和坏田的家业钱额可以相差好多倍,甚至十多倍,而各地区的田亩物力分多少等,显然也各不相同。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