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判衙署的衙差也让冯过遣派出去维护治安秩序,他又请宗泽调了百名兵士前来协防,大过年的别出些添堵的事。
冯过也没闲着,过年了,衙署得彻底打扫一番吧,除旧迎新嘛。好在前段时间刚修葺过,大扫除的工作量并不大,他这位通判大人只假假的动了动手,表示是有劳动的,嗯,重在参与。
但因方兰芝无意间嘀咕的一句话让他给自己找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做:“你字写那么好,书写春联就全包了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所谓桃符,又称“桃梗”,是两块“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悬挂在正门左右门扇上用来驱鬼镇邪的。
《后汉书·礼仪志》“新春用桃符“注引《山海经》云:度索山大桃树,树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能辟百鬼。故黄帝象之,冬月驱傩毕,既立桃梗于户上。
这个注引讲的是,在苍茫大海之上,有一座度朔山,山的东北方有一个鬼门。
为了镇压里面的鬼,有人在山中种了三千多里具有驱鬼作用的桃林。
除了桃林外,山中还有两位专门负责缉拿恶鬼的神人,他俩分别是神荼、郁垒,其职责是领导万鬼,如果有恶害之鬼,便执以苇索用来喂老虎。
黄帝为了借用二位神人的能力,便命人用桃树木板刻成他俩的样子或写上他们的名字挂在门上,用来驱散邪魅。
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汉朝的人每逢春节,便在门口贴桃符的习俗已经非常盛行。
在东汉以后,形成与门神配套的文化仪规,强化门神驱邪辟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功能。对于贴年画和贴春联,有个专用名词叫“封印”,不论是挂桃符、贴年画和春联,皆有操作的规矩。“封印”,是指封闭已经扫除干净,清理整洁的内在场态,让邪气妖氛不能再进入家中。“封”,是封闭、阻隔之义;“印”,则是标示于显隐两境,我已经封起来了。
定太祖乾德二年的除夕夜宫宴上,后蜀君主孟昶让手下大臣幸寅逊在桃符上题词。
但当时并没有这个传统,幸寅逊相当于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面对着这“没有玩过的全新活动”,幸寅逊颇为忐忑的题了一句词交给孟昶过目。
孟昶瞧后,并不是特别满意,因而,他自己带头题了一句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后来,定太祖常威灭掉后蜀后,这种在桃符上题字的玩法也流传下来。
大定重文轻武,在这种国策驱使下,文化氛围格外浓郁,体现在桃符文化上,就是其表现形式种类格外丰富。
大定的桃符,在形态上包括桃弧、桃苑、桃梗(桃枝)、桃人、桃印等不同样式,按内容分类桃符又包括写对联、画虎、画鸡、画门神等。
太宗时,帝都金陵,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或用朱笺,或用红纸,惟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者不得擅用。
京师风俗,新年必换春联,宦商土庶,无不以朱笺贴门,焕然一新。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