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鼎定河山> 第七十二章 粉墨登场(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七十二章 粉墨登场(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在这“琼台”,花魁大赛哪,就算要说书,好歹也请史蕙英陆妙慧那等大咖登台呀,罗桥甘、吉阳冯,不是财大气粗的吗,舍不得出大价钱哪,大大的差评。

  台上说书人丝毫不为所动,声情并茂地往下说着:

  “话说西湖景致,山水鲜明。晋朝咸和年间,山水大发,汹涌流入西门。忽然水内有牛一头见浑身金色。后水退,其牛随行至北山,不知去向……”

  咦,说的好像有点意思哦。

  说书人必须具备四项伎艺,曰得词,念得诗,说得话,使得砌。正所谓是:“只凭三寸舌,褒贬是非;略咽万余言,讲论今古。说收拾寻常有百万套,谈话头动辄是数千回。”

  说书说书,若是开段不能吸引听众便已失败,成名的说书人便有在最短时间内将听众带入故事的本事。当然,更为重要的说的故事足够精彩。

  话本因内容题材有别,大致可分为、讲史、讲经、合生四家,又细分为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八类。情节正式开展之前,即说书人开讲之前,先有一段“入话”,或用诗词,或讲一个与正文内容相类似甚至恰恰性质相反的小事件,借以自然过渡到正文。

  台上这位“入话”的是灵怪情节,正骚中了听众的痒处,倒是将起哄声压低了不少。

  冯过“写”的“白蛇传”以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蓝本,结合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的情节,增减添删,原文的如林和靖及苏东坡的相关故事自是有所规避,多少是有阵亡脑细胞的。

  “……单说那子弟,姓甚名谁?遇着甚般样的妇人?惹出甚般样事?有诗为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啪”,醒木又一次敲下。

  不知何时起哄声已然消失,观众们坐直了身子向台上的说书人行着注目礼。

  “入讲”开端的金牛、白猿、番僧,说明讲的是志怪故事。末了,又带出“俊俏后生”与“两个妇人”,又“花街柳巷”、“风流话本”云云,更是引来会意的微笑。

  这就对了嘛,既有异怪神话又有风流韵事,这才符合青楼的气质。

  更妙的是,在说到“山水汹涌”时,台上真的有相应的声音传出;说到番僧时,便有一个蹩脚的声音说着中原官话;又有牛哞猿啼,活灵活现,异常逼真。

  懂行的观众暗暗点头,这说隔壁戏的是个行家。

  所谓“隔壁戏”,便是口技,表演者用口、齿、唇、舌、喉、鼻等发声器官模仿大自然各种声音,如飞禽猛兽,风雨雷电等等,令听者身临其境。嗯,“鸡鸣狗盗”其实就是口技集大成者的代表作。

  而台下坐着的文人则被那首诗给震住了,是新诗啊。关键点是,据说话本是冯七郎写的,那这诗也是他的手笔……这,好有挫败感哪。

  甘诚的感触倒是不大,好友才高八斗,他不也跟着沾光?反正他早就认命了,老老实实的做个捧哏呗:“小七呀,你这首诗色彩清淡,心境凄冷,读来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而且全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