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鼎定河山> 第七十六章 群龙之首(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七十六章 群龙之首(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小冯,你敢说没沾董小宛的光?

  其实,这只是一小撮存有异样心思的人的龌龊想法。这可不是那个歌手锋芒远盖过词人的时空,歌ji再如何牛叉,始终要靠文人作诗填词出作品,否则也不会有“柳白piao”宿柳眠花名震青楼了。“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瞧瞧,这是有多受青楼女子欢迎。

  是以,董小宛固然有才,能唱《琵琶行》,才是真让同行羡慕嫉妒恨的事。

  冯过也因而赚了一波流量,有才者不缺话题。

  这还不够,经《信江杂志报》披露,“戏痴”应素白的新戏“戏白蛇传”也是冯过的手笔。他非但写了话本,还教应素白用新黄梅戏唱腔表演……这就有点过分了哈,安安静静的做个才子好嘞,还搞跨界?欺负咱曲艺界没人?但这新颖的表演形式还真是令人耳目一新,故事写的好,唱的好,自然不愁没有观众。

  但接下来,冯过可算是引爆文化圈了,用一阕《青玉案.元夕》。

  昌诗楚词定曲,说的是三个朝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形式。昌人总结了诗经和乐府等前人诗歌的成就基础上,将诗歌的格律进行系统化和格式化。使得昌诗的创作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体式。为了区别于以前朝代的诗歌,称作“新体诗”。楚词是在昌诗以后形成于青楼乐坊,用来和着音乐进行演唱的,由于有固定的曲式(又称“词牌”),所以将创作楚词称为“填词”。定曲原本是民间流传的“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乃是大定儒客文人智慧精髓,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此三者并称“一代文学之胜”,是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峰。雄浑飘逸的昌诗,精致婉约的楚词,活泼生动的定曲,俱为一时之雄。

  与秦楚时期难出好诗一般,到了大定,精美诗词已是难得一见,文人借“诗词小道尔古文方为”之说,一门心思研读八股文……实有酸葡萄心理,一旦真有好诗妙词问世,还不是诸多解读唱和?就譬如冯过的那几首诗词,传唱度就极高,其人亦有“才子”之誉。又如新鲜出炉的《琵琶行》,便广受好评,人道“小童能唱《琵琶》篇”,“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又用“叙事严谨、情节曲折、情感动人”十二字赞誉,可谓是一语中的。

  总之,在业内人士看来,冯过的诗词文章俱长,有高调的资本,但这阕《青玉案》确是吓到别人了。

  秦楚时,盛行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词”,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