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甘学渣之所以是学渣,属实是对读书不上心的,能拿到秀才完全是九分天注定一分靠打拼。嗯,“打拼”的这“一分”大抵能值万八千银子,要知道罗桥甘家最不缺的就是钱,而世上不喜欢钱的绝对不会超过七十亿分之一。没错,马爹,您老人家不喜欢钱,能用那几百个亿来玩个“天女散花”的游戏不?扯偏了,回转正题。别以为“秀才”有多难得,寒门子弟拼命考秀才是为了能赚钱钱,狗大户们则可以用钱钱换个秀才玩玩。当然,这需要精确操作,单线联系,别落下把柄……而且,也只有在这个段位操作一番,到了乡试、会试就别那么头铁了,那可不是一般人能触碰的雷区。
一直到清明节前,冯过方再次见到甘诚。
“无故而逃学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朴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
呃,此为私塾、乡学之学规,并不适用于府学。到了府学,是可以长年“外出游学”的。啥意思呢?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既然已有了秀才身,拘禁学业的不仅仅是死啃书本,而是眼界。游学是为了增长见识、提高学问,一般不会被禁止。但,“一身如飞云,遇风任飘摇”,学子漂泊在外居无定所、风雨飘摇,吃苦受难是必须的,也因而能更深刻认识世界。只不过对于甘诚这等富二代而言,这些都不存在,“游学”与“游玩”并无区别。毕竟,甘炳炎固然想让独子继承家业,同意甘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只是要让他多多少少了解这个世界的险恶,而不是将他往险境推。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小甘,老甘可是白了一绺又一绺头发哪。
是以,府学开学后,甘诚并没出现在位于带湖庄园的府学,并不意外。他这位“走读生”不在校学习,府学是给足了大金主面子的。
西周始,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官学就已经蓬勃发展,形成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官学本身,既是学校,也是政府机构,教师也是由官员兼任。西周的官学是不收学费的,以后历朝历代的官学也基本免费。那官学的经费来源是哪里呢?主要是靠政府拨款,还有士绅商人的捐赠。到了本朝,由于人口数量庞大,官学学生太多了,光靠拨款和捐赠难以满足官学开支。于是,本朝开创了一种“学田”制度。所谓学田,就是国家拨给学校或者学校自行购置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学校的固定资产并租给附近的农民耕种,所获得的收益就可以用作官学的开支。学田制,为教育经费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不但保证了官学的免费就读,甚至学生有时候还能领到一些零花钱。
但士绅商人的捐赠仍占了官学开车的不小比重。嗯,要问捐款助学哪家强,信州上饶数甘家。
甘大善人,绝非泛泛之辈,否则也赚不下偌大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