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优势之下的谈判结果于定国是不利的,“檀渊之盟”算是定国史上的污点,难怪要遭来口诛笔伐。
这是个重文轻武的国度,文臣的地位要远高于武将,双方泾渭分明,也可谓是等级分明,但在这件事上却大体态度一致。
另外,对于名臣辛准的遭遇,后人也多持同情不平观点,言称辛宰相建功赫赫却被逐出朝堂,乃是仕林奇冤。
至明宗朝时,朝廷方“拨乱反正”,恢复辛准太子太傅、莱国公之职,赠中书令,谥号“忠愍”。明宗皇帝又令翰林学士孙抃为辛准撰写了《莱国寇忠愍公旌忠之碑》,并亲笔为碑首篆书了“旌忠”二字。
而辛准的后人也受到了朝廷的优待,许五代之内不经科举而荫官。在科举决定出身的定国,此般待遇不可谓不优渥。
妙的是,历经四朝百来年,辛莱公子嗣传至第五代,入朝为官者十三人,皆是走的正经科举路径,而非荫补之途。辛氏自莱国公以降,历经起伏,但终究成了书香门第,亦是官宦世家。
而辛氏为官者中名头最响、官职最高的名辛坦夫,朝野俱名。
辛坦夫,字弃疾,少有才名,常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廿一岁高中二甲进士出身,先入户部观政,又三年,外放江南知县,左迁同知。如此五年,入兵部参政,乃自荐边关转任武职,四年后迁兵部右侍郎,三十三岁跻身朝堂重臣。又二年,乃迁枢密院直学士,领正三品衔。
关于枢密院一事,冯过颇为不解。特意去查阅了相关书籍后,他愈发确定了这是个平行时空。嗯,架空历史,大有作为。
依着时间推算,时下相当于那世的明朝中期,但自五代十国后的历史走向却截然不同。就政治环境而言,定国大抵与北宋相仿,文化氛围与明朝相似,不过官职却极为混乱,唐宋元明时期的官名皆有出现。
如枢密院,在那个时空,乃是五代至元的最高军事机构,唐始设枢密使,掌文书,以宦官任之。后唐时枢密使辅佐宰相,分掌军政。宋设枢密院与“中书”分掌军政大权,号称“二府”。辽代按南北面官设北枢密院和南枢密院。元代,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军。明代,朱元璋废之,改设大都督府统军。
至于其间官职,与宋代类似。宋初罢宰相兼掌枢密之制,遂与中书门下(政事堂)并称“二府”,对掌军政大权。本院专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军马等政令及出纳机密命令之事,为国家最高军事机构。初设枢密使、副使,后陆续增置签署院事、同签署院事、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通常使、副使与知院、同知院不并置,神宗熙宁元年始同时设置。元丰五年罢使与副使,置知院事、同知院事各一人。南宋初,命宰相兼知枢密院。高宗绍兴七年复置枢密使,仍以宰相兼任。二十六年罢宰相兼领枢密,三十二年复令宰相兼枢密使,后不改。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