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文武双全朱厚照> 第八十七章 明朝平均工资(先发)(1/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八十七章 明朝平均工资(先发)(1/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弘治十八年的冬至大朝如期举行,倒也是没出现什么意外,大朝仪是一个礼仪性质的朝会,并不存在奏事。

  冬至大朝举行完之后,弘治十八年的冬天也就过去了。

  随之而来的就是正德元年。

  在他还没穿越之前,今年的年号就已经定了下来,继位诏书里面也已经昭告天下,使用正德作为新皇帝的年号。

  正德二字,是刘健选择的,这二字出自《尚书·大禹谟》,意思是正人之德,正物之德,有着规劝朱厚照的意思。

  朱厚照本意是想修改一下年号,但是继位诏书和正德元年大统历都已经昭告了天下,现在没有办法修改了,只能这样了。

  皇店已经步入了正轨,贡盐和味精属于高端货,虽然现在普通百姓还买不起,但是销路也没有问题,权贵们根本不在乎这点。

  而棉布是面对普通百姓的日常用品,是刚需,根本不愁销路。

  而且徐昶自从不再担任工坊负责人之后,全心全意的进入了研究技术的日子。

  他现在不仅负责纺车的研究,还在改进将纺车改造到兵器领域,不过他倒是很开心,他喜欢这样的日子。

  北方冬天的河流都上冻了,水力纺车方法使用,徐昶重新改造了纺车,是为畜力驱动。

  水力和畜力各有优势和劣势,不过现在的市场也在趋于饱和,而且朱厚照也逐渐的开始限制皇店的棉布销售。

  因为许多百姓家中,需要靠女子在家中织布换取一部分报酬补贴家用,现在虽然影响还不大,但是为了百姓们的收入,皇店开始限制大规模出售棉布。

  不过现在缺少的还是技术人才,朱厚照之前开办的匠学,虽然人多,但是收效甚微。

  许多匠人年纪比较大了,学习的很慢,而且这还没有教授什么高端知识。

  按照这样来说的话,他还得更改一下学校招收学生的方式,而且这关乎他以后弄全民教育的事情。

  他把这件事写到了自己列出的五年计划里面。

  这个五年计划朱厚照没写什么长远的,只有几项,第一项就是拓展皇店的赚钱能力,这是根本,没有钱后面的那些都是空中楼阁。

  不过今年皇店确实赚了不少钱,内承运库也不像以前一样,都能跑耗子。

  现在朱厚照最起码心理也有底气了,不过他还是在提防着外朝的这帮大臣。

  他们对于内承运库可也是在盯着,虽然名义上内承运库是皇帝的私人金库,可是成化以后,外臣奏请内承运库拨款的例子数不胜数,他们把内库也是当做国库一样。

  朱厚照是想改变这种情况的,但是现实情况跟理想情况是不一样的。

  现实状况是,朱厚照想改革大明,增加国家收入,皇店虽然赚了钱,但是这些他又不准备乱花,是想把钱投入到改革当中。

  这就难免变成内库还是承担着国库的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的资金走向。

  而外臣又在盯着这些钱,所以他现在相当于是自己给自己套了一层debuff。

  不过今年国库的收入应该能多增加许多,单靠盐税这方面就能让国库缓解一部分。

  还有铁的产量今年也会增加,盐铁两项的税收就能增加不少。

  现在还没到更正内库和国库之间的时间,朱厚照现在就只能忍着,等时间到了就切断他们伸向内库的手。

  朱厚照还在五年计划中列出了一项工程,那就是扩建京城。

  现在的京城就只有皇城、内城和外城,虽然别人认为这已经很大了,但是朱厚照却认为还是太小,毕竟他是到过北京的。

  就算不提北京,别的二三线城市也比现在的京师大了太多了。

  而且扩建京城也是为了增加京城百姓们的收入。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