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晋江许多农村过年时仍有这种民俗活动,但由于时代不同了,不但男人可以跳火囤,女人也可以跳火囤。
开元寺是泉州的大丛林,逊清嘉道间,寺里和尚多至数百,香火鼎盛,视今情况却不如从前了。当这日前宇兴盛的当儿,有一位住持,号慧圆,精于技击,名噪一时。有一次有暑天的时候,慧圆僧坐在大雄宝殿的门跟上纳凉,忽来了一生客,手持一把铁伞,贸然到了殿口,急促地问道:“慧圆师在哪里?”慧圆心里十分惊讶,装假答道:“慧圆师云游还未回,你找他干么?”来客似懊悔的样子道:“因为久仰你们师父的名,所以不远千里,来求他一试,如今碰不到他,这是我的缘悭,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可是你们师父要什么时候才能归来呢?”
“三月。”慧圆依旧装假的答道。
“那么,我暂且把这伞搁在这里,等你们师父回来时候,再来取去可以吗?”他说了以后纵身一跃,竟至梁上,把伞搁在两椽的中间,屹自扬长而去。
原来那殿顶距地约有五六丈的高,这个来客,竟会这般从容跳将上去,慧圆看了,暗自钦服,还欣幸没曾和他说实,不然,就糟了。但是,据他所说的,定然会再来,那时要怎么对付他呢?无论如何总得预备一下。于是日夜练习,照他那样轻身纵跃的法子,到了三月之久,也会象来客那样了。
所约时间到了,那个客人,真的如期而至,这时慧圆竟自趋前道:“你又来得迟了,我们师父回来不多日,听说贵客要来试艺,非常地欢喜,不料他有一个挚友在浙江绍兴病得利害,差不多要死了,昨天来信时我们师父前往和他诀别,恰巧早上才出门。可是我们师父也曾交代我说:贵客要是不耐等他的话,叫我把你的伞取下送还你,改日当有会面的机会呀!”说了之后,也纵身一跃到梁上,取伞从容还他,那客也没多说旁的话,只是点点头而去,嗣后也不再来。
早年,晋江侨乡陈埭、池店一带,有个卖货郎,名叫李四。他长年挑着货郎担,晃着摇鼓,走乡串户地做买卖。李四为人刻薄,爱占小便宜。他欺一些侨属妇女不识字,不会算账,便在买卖时打歪主意:不是多算钱,就是短尺寸。时间一久,左邻右舍的村妇都知道李四是个“小人”。
许厝村有个侨属叫琴嫂,是远近闻名的巧媳妇。她早就想要治一治李四了,可一直没有机会。后来,她终于和村里的几个姐妹商量好教训李四的良策。
这天,“哐啷哐啷”一阵清脆的货郎鼓声由远而近地传来了。妇女们纷纷走出家门,向货郎担聚拢过来。琴嫂说:“阿四伯有花仔布吗?”
“有,有,是刚进来的货,色泽鲜艳,布质柔韧。”李四绘声绘色地说。
“多少钱一尺?”
“八个铜板一尺。”
“给我剪六尺。”琴嫂说。
“我也剪六尺。”
“我也剪六尺。”
“好的,好的,一个一个慢慢来。”李四看着生意这么好,心里很是高兴。于是,就摊开布,“吱咯吱咯”地剪了起来。不一会,就把布剪好包好了。
五个村妇每人手里都准备好四十个铜板。
琴嫂说:“阿四伯,这是我的布钱,六八四十九,你数一数。”
李四一听,心里暗自高兴,庆幸又沾了一个铜板的便宜,连忙说:“嘿,不用数了,都是熟人。”
另一个妇女也递过钱来说:“这里也是四十九个铜板,你数一数。”
“别数了,我都相信。”李四一边说,一边接过钱,“哗啦”一声往钱袋里倒。
不一会,李四扎牢钱袋,收拾好担子正准备要走,突然,琴嫂惊呼起来:“错啦!错啦!我说阿四伯,我们都搞胡涂了,六八四十八,怎么会是四十九呢?”
“这……这……既然你们多给了我一个铜板,我就退还给你们。”李四心痛地逐个退还一个铜板。
当天,李四回家一算账,才发觉少了四十五个铜板。他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