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耶稣会士李明《中国现状》:“据我所见皇帝身材比普通人稍高,堪称恣态优美,比我们稍胖些,但还达不到中国人所谓的‘富态’的程度。脸也稍宽,有痘痕,前额宽大,鼻子和眼睛比中国普通人小些。嘴美,颐和霭,动作温柔,一切容态举止,都象是位君主,一见便引人注目。”
朝鲜使节金昌业《老稼斋燕行日记》:“广颡,颐稍杀,疏髯犯颊而斑白,雌雄眼,神气清明。”
废长城
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
康熙帝即位时,除了台湾,全国大陆重新实现了统一,当台湾归入版图后,清朝对全国的统一始告完成。清朝的“大一统”能否巩固,尤其是能否进一步发展,同历代一样,关键取决于“三北”游牧民族的动向和清朝所采取的政策,其中如何看待长城又是一大关键。
康熙三十年(1671年),康熙帝率诸王、贝勒、大臣前往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约集内外蒙古来此“会盟”,定疆界,制法律,为外蒙的喀尔喀蒙古诸部编制盟旗,使其接受清朝的管辖,从而实现了北部乃至西北的空前统一。蒙古问题宣告解决。
就在这次“会盟”之后,有大臣看到长城年久失修,建议拨款修理。康熙帝继承皇太极、顺治帝提出的“满汉一家”的民族思想,进而又发展成为“中外一视”“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发现长城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尤其不利于与“三北”游牧民族的政治一体化,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并说出了一段意义深远的话: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法养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
康熙帝总结历代修长城的历史教训,悟出一个治国的大道理:长城再坚固,也无法保障国家的安全,惟有“养好”百姓,让他们高兴,才会得到治国之本,边境自固而无忧。这就是“众志成城”的意思。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康熙帝废除土石工程长城,力主构筑一道“众志成城”的思想长城,是“大一统”理论的划时代突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熙水泉
乌兰布通之战时,由于丘陵草原,草高林密,荒无人烟,沼泽很多,大军饮水多以沼泽地积水为主。此水又咸又苦难以下咽,感染肠炎和痢疾者甚多。将士每日行军不足十里,战斗力急剧下降。康熙看到此情此景心中非常着急,一边命将士挖井,一边设坛求雨,祈祷上苍。康熙的诚意感动了上苍,在将士们挖井处涌出一股山泉。将士们一边欢呼雀跃,一边狂饮,腹痛消失,精神倍增,一鼓作气打败了噶尔丹。
此泉四季清沏见底,沽沽不断,即在零下四十度也不结冰。清军将此泉命名为“康熙泉”,后人将此泉命名为熙水泉,流传至今。
一说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巡视西拉木伦逢草原大旱。康熙在勘察途中发现此泉,随即伸手入泉底,摸起一小石块,在泉水中搅动。不一会儿乌云密布,雷声滚滚,真的下起雨来了,这雨一下就是三天三夜。后来,人们为纪念康熙“搅泉祈雨”的故事,把该泉称为“康熙泉”,又因该泉在场部西面,习惯称为“熙(西)水泉”,当地牧民至今还保留着“搅泉祈雨”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