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光绪皇帝及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溥仪继位,袁称疾返回河南,最初隐居于辉县,后转至安阳。袁在此期间韬光养晦,暗地里仍关心政事,等待时机复出。
1911年(宣统三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1年11月1日清廷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死因之谜
学术界认为袁世凯的死因有两种:即气死说与病死说,其中认可气死说的占绝大多数。
气死说
黄毅的《袁氏盗国记》是这样记叙的:“盗国殃民,丧权乱法,在中国为第一元凶,在人类为特别祸首,其致死固宜,益以年老神昏、兵之将变。人心怨怼、体面无存,袁氏人非木石,顾后思前,能不自疚,此即袁氏病死之真因也”。佚名的《袁世凯全传》中述:“袁世凯以称帝不成,中外环迫,羞愧、愤怒、怨恨、忧虑之心理循生迭起,不能自持,久之成疾”。《文史资料选辑》第74期上有袁世凯的女儿袁静雪的文章《我的父亲袁世凯》,上载:“内外交攻,气恼成病而死”。上面的三组材料都认为袁世凯称帝不成,气愤中生病而死。
病死说
这种说法是依附于气死说之上,即生病是由生气引起的,死的根本原因是生气,而在当时袁世凯死后官方的讣告中说是病死的。黄毅的《袁氏盗国记》中对此有详细的说明:“五月二十七日,经中医刘竺鉴、肖龙友百方诊治,均未奏效,延至六月初四日病势加剧,即请驻京法国公使馆医官博士卜西京氏诊视症状,乃知为尿毒症,加以神经衰弱病入膏肓,殆无转机之望。”佚名《袁世凯全传》也说袁患“相传为尿毒症,因中西药杂进,以致不起。”20世纪50年代在刘厚生的《张謇评传》中说:“袁世凯患尿毒症,摄护腺肿胀。”在当时如果能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治疗,决不会有生命危险。但在对袁世凯医治方案上,袁世凯的两个儿子的意见分歧较大,大儿子袁克定主张用西医,通过动手术治病;二儿子袁克文则竭力反对用西医,主张用中医,双方相持不下,贻误治疗的时机,最终导致死亡。
十三太保
世人皆知,助成袁世凯帝制者,是杨度、孙毓筠、严复、李燮和、胡瑛、刘师培等所谓的“筹安会六君子”。然而,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中坚力量却是他的“十三太保”。
他们是:袁世凯
族侄袁乃宽
财神梁士诒
军师杨杏城
干殿下段芝贵
内务总长朱启钤
小智囊阮忠枢
表弟张镇芳
参谋顾问夏寿田
参谋顾问顾鳌
健将朱家宝
周自齐
曹汝霖
袁世凯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的时刻,正值中国在封建制度的桎梏下将要走完其漫长的黑暗路程的年代,也正是给中华民族带来创巨痛深的甲午战争的前后。战前,他是李鸿章淮系军孙中山袁世凯阀集团的一名初露头角的走卒。战后,趁淮系军阀衰落的时机,他在小站创练了一支新式陆军,并以此为资本,破坏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扑灭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起义,在中外反动派的一片喝彩声中,爬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显赫职位。他敏锐地觉察到,王朝衰微,人民民主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如不谋求新的对策,很难再继续维持其统治。因此,从1901至1908年,他戴着“急进改革者”的面具,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理论纲领为指导,以那支新式陆军为核心,通过办“新政”,组织起一个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这个新兴的集团是淮系军阀集团的延续和发展,是清政府推行“新政”的结果,是帝国主义侵华由瓜分政策转到“保全(清朝)政策”的产物。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