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新政”只推行了一年多,就戛然而止了。一个迈不开步子的改革并不会更稳健,反而会更加脆弱,以至于一个“宋夏和议”就成了压死“庆历新政”的最后一根稻草。庆历五年(1045),改革派的一干人相继离开了朝廷。藤宗亮去了巴陵郡,重修了岳阳楼,请远在邠州的范仲淹作了一篇《岳阳楼记》,以作纪念。欧阳修去了滁州,写下了欲飘欲仙的《醉翁亭记》,醉翁的名号享誉大宋。“庆历新政”的改革派们大多都成了“专职”文人和诗人,而韩琦去了扬州,在那里却开启了大宋朝新的传奇之旅。
扬州是淮南路的首州,美的素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光环。韩琦的到来,意义非凡。对于韩琦这样一位名号在军政两界都铛铛响的重臣,来到地方任职也不过是暂时性的,只是避避风头等待东山再起。韩琦在朝廷的时候,地方官想看一眼那是何等的难,想去找韩枢相汇报一下思想,那简直就只能在梦里了。现在好了,韩琦就在扬州办公,凭借这样的工作关系可以尽情的汇报思想、表达忠心、施展才干。总之,可以方便去做你任何想做的事情,剩下的全看你的想象力。
韩琦来到扬州,听说下辖的广陵县有老虎出没,频频伤人。广陵的老虎虽然没有辽国的老虎体形大,但和人对决还是稳稳的占上风。如果没有县衙组织一定数量身强体壮的人手,只靠民间团体去捉老虎还是危险性比较大的。韩琦就把工作布置给了广陵知县,广陵知县岁数比韩琦还大,四十有余。
知县立即开始组织人手上山打虎。不出几天,县衙就组织好了精干的猎人队伍,布置了分工:有规划路线的,有观察的,有放哨的,有拉弓的,有突击的,有安全管理的,有物资保障的,还有宣传报道的,并制定了明确奖惩规则,浩浩荡荡的上山了。
队伍上山后发现道路特别难走,人员众多行动也缓慢。负责物资保障的小组就提议,由执行抓捕老虎的骨干自己带上必要的物资就行了,负责物资保障人员的就不用亲自上山了,反而可以减少物资消耗。但哪些是必要的物资呢?需要让打虎骨干把需求填报上来,再依据明细把物资交给他们,物资保障组就回衙门驻扎了。看到物资保障组能撤回衙门,负责宣传报道的也认为他们不必现场采访了,让打虎骨干回来后,把战斗场景叙述给宣传报道员,宣传报道员驻扎在县衙就能写出精彩的报道。负责安全管理的小组发现其他保障小组都在陆陆续续的撤回衙门,他们犹豫了一下便提出,论身手他们还不如打虎骨干,在与老虎的搏斗中不仅起不上保障安全的作用,可能还会成为团队负担,他们就驻扎在山腰就行了。就这样杂七杂八的各路人等都找到了安全的地方待着了。剩下几个打虎骨干就上山寻虎去了,打虎倒是也顺利,除了几个人受了点轻伤外,几只老虎尸体被捆绑着,由几个打虎骨干扛下了山。
回到县衙,百姓们敲锣打鼓的迎接打虎英雄凯旋,好不热闹!百姓很单纯,不管县衙是不是落实韩琦知州的部署,但凡为百姓着想的行为,百姓都欢迎。街上的百姓欢天喜地,但县衙的主簿却展不开眉头,这一盘算今年的管理费用已经所剩无几,无法完全兑现行动前奖励的承诺。县衙只能宣布,这次打虎行动胜利结束,但奖励只能兑现一部分,实际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县衙郑重承诺,将来为县里多做贡献的,奖励会更大。七七八八的分完,打虎骨干基本都在平均线以下,有几个受伤的因为没有执行安全打虎操作,策划不周全,差点还要被处罚。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