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青苗> 第五十三章 再辞京官(1/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五十三章 再辞京官(1/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庆历七年(1047),二十七岁的王安石出任鄞县(宁波)知县。鄞县濒临大海,远离开封,五代时属钱越国。钱越国统治时,每年都对河道疏浚治理,又修建了一些储水的水库,能够抵御比较大的水旱灾害。本朝以来水利失修,有些水道已经堵塞,或者直接流向大海,完全不能起到灌溉的功用。

  王安石上任伊始,就深入全县作实地调研考察。每次出行都自带干粮,从不通知当地百姓是知县来调研。常常是风尘仆仆,冒风寒、履冰霜一走就是几十里十几乡。他曾写过一篇《鄞县经游记》记录一次他的调研经历。花费了十几天时间,风餐露宿。浚渠治川横跨十四乡。可谓夜以继日,不辞辛劳。此次兴修水利的重点是修复东钱湖。东钱湖年久失修,淤积导致河床上升,蓄水量减少,天旱时就会丧失灌溉功能。经王安石疏浚后的东钱湖“灌田五十万亩”,境内百姓“虽大暑甚旱,而卒不知有凶年之忧”。这才是能够唤起王安石成就感的事。

  王安石在任上发现,农民春天时青黄不接,种子钱、日常生活开销都需要向富户去借。利息高者达十分利息甚至更高,到秋天还利息,如果风调雨顺还就罢了,农户也落不到什么,要是稍微遇到一点天灾人祸,就得卖儿卖女,倾家荡产,土地兼并就此产生。

  王安石经过思考,试验了一项政策:春天庄稼刚刚出苗之时,凡是急需钱粮的农户,可向本地官员提出申请,以地里的青苗作为抵押,向官府贷款。等到秋天粮食收获后,再归还本钱和利息,利息定为二分。百姓既用较低的代价解了燃眉之急,官府增加了收入用以维护粮仓,粮仓里的陈粮借贷给了农户,当农户用收获的新粮偿还时,粮仓又重新贮满了新粮。王安石亲自监督整个借贷过程,既不允许强制贷出,也不允许借而不贷,额度也由农户自定。该政策实施后,富户再也不能盘剥百姓,百姓也逐渐有了余粮可抵御一定的风险,大获成功。

  王朝的更替,大多都因为王朝的后期贫富差距过大,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无法调和,而政府又没有有效措施。处理好这些和百姓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才是维持帝国长治久安的定海神针。最好的指导帝王统治的“通鉴”应该来源于治国理政实践,而不是去废纸堆里去找“资治”。

  鄞县不少区域地处沿海,出产海盐。沿海的百姓没田可种,不得不卖海盐为生。官办的盐场为了垄断盐业生产,无所不用其极的打压私盐。可是这些百姓不贩私盐便没有了生活出路,所以屡禁不绝。为禁绝私盐的贩卖,浙东路转运司给下属各县下发了“捕盐”令,要求雇专人逮捕卖私盐者。为了筹集雇人的费用,还要求各县官吏和百姓出钱。并悬赏告发和提供线索者,一时间人心惶惶。

  “捕盐”令下发到鄞县后,王安石只派人贴出布告,并没有实施。王安石给转运司长官写了一封信《上运使孙司谏书》,讲明“捕盐”对百姓正常生活的危害。劝转运使收回发到各县的布告。特别写到:“一民之生重天下,君子忍与争秋毫?”王安石真是把《孟子》读到心里去了。不得不说王安石作为一知县,为百姓民生向路转运使即路最高行政长官提书面反对意见,是十分难得的。

  皇祐二年(1050),王安石在鄞县任期已满,回汴京述职。实际上鄞县的人民已经为他述过了。王安石留下了他早夭的长女。临走前,王安石乘一叶扁舟来辞别自己的女儿,并作诗《别鄞女》:“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他当好了知县,却没有当好女儿的父亲,不禁落下了眼泪。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