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宋歌行> 第九章 给辽国使臣套帽子(1/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九章 给辽国使臣套帽子(1/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谁说是我爷爷的,我爹是大宋天子,你是我爷爷不是骂我爹那是什么?”

  随着一声稚嫩的声音,赵昉的马车渐渐近了,慌得那位文官连忙行礼道:“臣礼部鸿胪寺丞鲁斋郎拜见皇长子!”

  前文说过宋代对皇子的尊称没有殿下这个称谓,官员称呼皇子为大郎、二郎是常有的事,但那只是在私下里。

  若是在正经的场合,还是要尊称,只是依然没有殿下这称呼,那是因为宋朝皇子不是一出生就有册封的。

  就算是确定的继承人,也是先开始赐封为国公,然后加封为郡王,最后才封王,而一旦封王就标志着登基时间不远了。

  像仁宗当年也是先封为庆国公,赵昉现在才虚岁六岁,还不满五周岁啥也没有。

  只有皇子的称呼,因此官员正经场合称呼他,只能叫皇长子。

  “鲁斋郎?这名字好熟悉呀。”

  赵昉被这名字迷糊住了,随即惊愕的望着他,心中波涛万丈。

  这是戏曲中的人物名字啊,关汉卿的戏曲,描写鲁斋郎是宋仁宗的宠臣,被包公斩杀的故事。

  跟那赵盼儿一样,都是关汉卿写的人物,怎么会在这出现?

  赵昉能知道这故事,还是得益于电视剧赵盼儿那故事,让他搜索了好几部关汉卿的戏曲。

  也只有这位鲁斋郎是点名了是宋仁宗时代的人,至于赵盼儿根本没有时间点,连皇帝是谁也没写。

  电视剧是改编成疑似宋真宗,其实原著没有,根本就没上升到朝堂中人物,而且她跟宋引章也不是在钱塘,就是在汴京发生的事。

  书中明确说赵盼儿和宋引章都是妓家出身,根本没有从良之事,更没有三娘子的存在。

  当然这事赵昉不关注,只是被鲁斋郎给搞迷糊了,难道历史发生了偏差,又或是关汉卿根据真人描写的?

  赵昉深吸一口气,摒除杂念后开口幽幽道:“鲁卿接待辽国使臣没问题,但此人刚刚说的话你也听到了,吾爷爷是真宗皇帝,这事吾会向辽国咨询,难道当代辽国国主跟大辽圣宗同辈吗?”

  这话顿时吓得那契丹人滚下马,后面车架中的使臣也连忙下车,这话太严重了。

  契丹人是张狂,但也不得不承认,当年萧太后跟宋真宗定下的澶渊之盟,宋辽两国君主为兄弟。

  眼下的辽兴宗耶律宗真,是辽圣宗的子侄,也就是说他跟宋仁宗是兄弟相称,赵昉的父辈。

  说他跟圣宗同辈,耶律宗真还不气炸了,他也是从小读儒家经典的,长幼有序早就刻在骨子里了。

  “大辽宜徽使萧特末、(大辽翰林学士刘六符)拜见大宋皇长子殿下!”

  两位辽国使臣忙上前见礼,按照辽国的规矩称呼殿下没毛病。

  赵昉当然不会给对方留下把柄,满脸温和的伸手虚扶道:“两位使臣免礼,吾不是针对二位,但这位口出狂言的武士,还望贵使给个交代。”

  “下人狂悖,外臣实在汗颜,此事必会给殿下一个交代,只是在这街市上……”

  刘六符抢先一步表态,但这言外之意,是不愿在大街上处罚契丹武士。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