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老大心思细密,属下由衷的感到佩服!”彭福海被韩霖一顿喷,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自己的担忧是不成立的。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小组成员们对韩霖是心服口服,难怪戴老板选择他做组长,逻辑推理能力太强了。
“外勤组没有自己的费用,你们那点军饷刚够吃饭的,这样,每人出外勤先拿五块大洋,不要舍不得花钱,不够了再和我说,留个人在茶楼附近,我要去守株待兔,试试这个人到底有没有胆量。”韩霖拉开自己的抽屉,取出两封大洋,分给每人五块。
组员们对此也没有异议,谁都知道组长家里是盐商,有的是钱,这点钱对他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于是迅速开始了行动。
韩霖来到抓捕现场茶楼的斜对面,一家饭馆的二楼,斜对着茶楼,从窗口能够轻易看到茶楼附近的情况。情报科和警察局的人,正在清理现场,盘问茶楼的老板和伙计。
而他,在等墨镜男人的到来。
他选择的接头地点,事情败露以后,必然会遭到军警的盘问,茶楼的老板和伙计,对他肯定是有印象的,说不定就有什么特征被人给记住,这也包括声音、口音、举止甚至是面部或者手部,对墨镜男人来说,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这是一种职业直觉,也是来自自身经验的推敲,韩霖所在的地方,最适合作为观察点。茶楼对面是商铺,没道理停留太多时间,而这家饭馆,能满足观察需要的条件,居高临下还不易被发现,二楼要比一楼更加的隐蔽。
一辆黄包车停在楼下,一个穿着白色长衫的男子下了车,一米七左右的身高,眼睛扫视了周围一圈,然后进了楼。
韩霖微微一笑,他的判断很准确,这家伙果然是胆大心细。
此人在二楼靠窗的地方找了张桌子,点了两个小菜,对戴着金丝墨镜,像个有钱人的韩霖并没有在意,看着茶楼的动静,嘴角露出鄙夷的笑容。
过了二十多分钟,韩霖下楼了,找到在附近活动的彭福海,很快,一张跟踪监视的大网,就迅速形成了。
目标离开饭馆在一个小时后,乘坐黄包车,彭福海乘坐的黄包车跟随两个路口,第二个接力点,曹建东骑着自行车,跟着三个路口,换上另一个组员许寅正,继续骑着自行车,远远的把黄包车落在后面,第四个接力点换成黄包车,来到城站火车站附近,他下车后进入一条小巷子,锁定了他的住处。
1909年宣统元年,开始修建杭洲城内的火车站,次年将清泰门站迁移至城内,改称“杭洲站”,因是城内之站,所以人们又习惯称“杭洲站”为“城站火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