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重生的我没有格局> 482 斗争进行时(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482 斗争进行时(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所以各种资本的第一波碰撞,在去年就开始上演。

  外沙市啤酒厂就是个标志,正月张浩南虽然没有去外沙市,但吕卫东作为“大桥食品”的老总,是带着高层一起过去的。

  他资格老,外沙市副食品公司的一二把手见了他还要喊一声“吕老师”,糖烟酒公司的人除开空降摸鱼的二代,上年纪的都要喊一声“吕老”。

  所以外资代表虽然开了几场宴会,还有宣讲会、沟通会、恳谈会等等,但一时半会儿还没有硬到不能再硬的筹码。

  总之要么加钱,要么继续加钱。

  外资一共有四拨人马,一拨是倭奴来的,一拨是东南亚的,一拨是阿美利加的,最后一拨是尼德兰的。

  他们的底价,倭奴方面的最早被张浩南知道,预算上限是一千两百万,另外三家有高有低,但基本就是在一千万左右。

  关键是额外条件,比如历史遗留的三角债问题,比如拖欠的工资问题,还有一些土地产权上的纠纷。

  不过,张浩南有一点不一样,“沙啤”是已经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水啤是不值钱的,重头戏是渠道。

  在搭建的过程中,物流行的冲突,地头蛇的“保护费”,这都需要一线人员既要勇敢也要有智慧。

  张浩南的办法分两部分,一是凭借“长江农业论坛”退休老干部援助团的优势,在外沙市的退休干部群体中,寻找志同道合的老头儿老太。

  这活儿能做成功是必然的,因为讲原则的老干部多少总有,而在民工法律援助上提供一臂之力,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正面社会影响力,于外沙市的退休干部们而言,有理想的还想发挥一点余热,有这么个平台,那还是不错的。

  二是从农村着手,跟江皋夏献礼的情况类似,通过原澄江和沙城的粮站系统,接触到外沙市早年跟沙城有交情老兵,然后就是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谈判。

  张浩南跟外沙市的市政府是肯定要谈的,但只跟政府谈判,这不是他的风格,两头一堵,首先就让一部分拿了钱的不敢太过放肆。

  批发站的物流队伍中大部分都是本地人,并且还组织了起来,那只要形成一般治安案件,由本地人顶上去就行了。

  通常来说,单枪匹马让本地人一家一户去直面风险,那是不行的,但要是他背后有靠山,底气瞬间就足了,原本不能抱团的左邻右舍,这时候也能共同进退。

  道理就是很简单,有钱拿。

  票子是真的,别的都是假的。

  有人拉偏架也不怕,打的规模只要够大,那就没人敢拉偏架。

  这次外沙市的啤酒厂争夺之所以如此重要,跟之前梁溪、姑苏的“买买买”不同,原因就在于这是资本之间的正式碰撞。

  外资跟张浩南有沟通,比如划分势力范围,哪个省哪个市哪个县,都是可以一个一个讨论的。

  不过张浩南根本懒得讨论,老子主场优势还输了,那还混个屁。

  他不是不知道外沙市有一大帮人拿了外资的好处,但这不重要,他拉拢的人也足够了,这省内啤酒生产的“灯塔”,有且只能有一座。

  至于说长三角地区能不能立起来,再说,还管不了那么多。

  说来也是巧,“沙城食品”在外沙市新增的农村供销合作社所在地,叫作“灯盏村”,也是以农业为主,有少量手工业,工业还没有成气候,跟十年之后是没法比的。

  沙城这边过去做技术培训的人,则是从沙城的农场借调过来,外加老粮站系统的人,互相之间有着长达三十年的交情。

  这种底层人情能够挖出来,一般的县市政府还真的未必有张浩南轻松。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