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蔽之:权威有名望!
那么多人参加此次盛会,作品数以百计,七人评审团不可能会看完所有,也看不过来,因此定下初审的规矩。
规矩如下:
以诗社为单位的,按照人员规模,选出一到三篇呈交上来。他们的作品,能够直接交到评审团面前,算是走了直通车;
普通零散人员就没这样的便利了,写出的作品需交到分场上,被初审过后,觉得水平好的,才能再交上来。
分场是指文庙区域的分区地点;江面上的,则按照各个春楼画舫来。
一条画舫,就代表着一个分场。
但很显然,不同的分场,水平参差不齐,这就给人有了钻空子的可能性,登上水平差点的画舫,出线的几率会高一点点。
别小看这一点点,只要自己的作品能在最终评审团的专家手里出现,最差也能获得几句点评,那意义就不同了。
“所以说,咱们登上秋月楼的画舫,来对了。”
褚秀才喜滋滋地道。
听得他这番滔滔不绝的介绍,陈晋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文人士子们对于名声的渴望和追求,真是削尖了脑袋都要往里钻的那种。
名声确实是个好东西,有了它,也就有了利。
在乾朝,出仕做官不仅仅科举考试,还有举荐一途。
而举荐的基础,便是当事人的名望。
若没名声,籍籍无名,就无人认识,谁知道你有几分本事?别人更没那份耐心来了解你。
因此,没有名气的陈晋登船后,不会特地有人来负责招待,只能坐在大厅一角,泯然众人。
能登上二楼的,那都是有一定名气的人物了。
如此说来,那个痴汉书生的身份,自然是有来头。
“公子,你可写好了?我帮你交上去吧,很多人都交了的。”
褚秀才又道。
陈晋拿出张纸:“在家中写了首小诗。”
褚秀才恭敬地接过,问:“我能否打开来看下?”
“当然可以,又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
“好。”
褚秀才打开纸张,认真来看,只看了第一句,登时露出惊诧之色,忍不住瞄了陈晋一眼。
陈晋问:“此诗可好?”
褚秀才的脸色却显得古怪,连忙干咳一声,应道:“挺别致的。”
顿一顿,忍不住问:“公子,你确定交这一首?好是好,但未免太短,恐怕被人看轻。”
诗词作品,篇幅占据着不小的权重,短小字数少的,就算写得不错,也难以获得青睐。
陈晋回答:“短有短的好,只写出这一首,没法换其他的。”
“那好。”
褚秀才拿着这篇小诗,和自己的叠在一起——按照规定,散人只能选一篇代表作交上去。
这是减少评委工作量的意思,否则一人交几篇,甚至十几篇,可没法看了。
要知道这文魁大赛,既不限定主题,又不限定题材,还不限定旧作新作,照单全收的话,岂不要堆成山了。
根本没那个必要。
有无诗才文采,水平优劣,一篇足矣。
对此褚秀才举双手赞同,反正他只能交出一篇,像宋甲准备了三篇,却是白忙活了。
……
“哥哥,我觉得你应该交那篇《咏梅》的。”
在群英社的席位上,程艾说道。
程明认真回答:“小妹,这你就有所不知了,《咏梅》虽然也是我的得意之作,却不合时宜。”
程艾问:“可规定上没说限定时令之类。”
程明一副洞悉一切的模样:“那些规矩是摆在明面上的说法,暗地里肯定另有讲究。你想想呀,一夜之间,王氏诗社联合各家,举办这么一个文魁大赛,弄出偌大声势,岂会轻率随便?我深思熟虑过了,终于得出个结论:没有限定,恰恰是最大的限定。”
程艾听得有点稀里糊涂:“所以呢?”
“所以参赛之作最好要与时令密切有关系,当今八月尾,却也是中秋没过多久的,故而要写月。又以文庙冠名,自然离不开圣人典故,神庙颂赞了。”
程明说得头头是道。
这一下,不但程艾觉得有道理,周围的人听到,都觉得大有道理。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